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飞天网评:寻美甘肃,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地评线】飞天网评:寻美甘肃,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2024年06月19日 09:48 中国甘肃网

  6月17日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甘肃行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网络名人深入走访兰州市、庆阳市和兰州新区等地,近距离见证甘肃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果,领略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成功实践,感受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融合,实地领略甘肃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期待网络名人能以眼观发展、以笔书豪情,在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万千气象中,以多维立体姿态讲述大美甘肃。

  千年文明是甘肃的沉淀融合。5000多年前,这里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2000多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汇点;100多年前,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10多年前,开创出现代文化的重要创始地。这些驼铃声、敦煌飞天、嘉峪雄关、威武天马、西夏古墓、麦积雕塑,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红色革命以及敦煌学、简牍学、彩陶学等多元文化,它就是甘肃千年文明的沉淀融合。如今,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滚滚向前,时代发展的万千气象正在甘肃这片大地上铺展开来。网络名人行走甘肃,千年文明的故事在这里持续发生。

  科技创新是甘肃的发展动力。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创新逐步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兰州新区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联动融通,以“强科技”行动为引领,推动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展示中心,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攻关前沿科学技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着强大科研支撑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高科技术产业更是引领着全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截止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1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6.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867元,比上年增长6.9%。因此,甘肃要以新提质上展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绿色生态是甘肃的和美底气。把青山为笔,把绿水为墨 ,描绘美丽甘肃发展的新图景。截止2022年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25.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2%,14个市州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9%,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达Ⅱ类,“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靓丽名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并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长庆油田陇东指挥部成为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彰显新担当。因此,甘肃要以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等,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常态化监管,切实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高水平推动和美甘肃建设。

  文化传承是甘肃的精神风貌。甘肃历史文化深厚,传统和新潮在这里碰撞。千年的马家窑文化、甘肃简牍博物馆等都是出自古人的智慧。在传承和创意中,比如将陶泥捏成马家窑陶器的样子,再放入烤箱烤制,之后选用近几年流行的莫兰蒂色上色,最后分别制成耳饰、首饰等,又如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国家一级专题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50129 件(组),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1943 件(组)。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素有“简牍之乡”的美誉。这些千年的文化传承已经“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这些创意制作的文化符号在科技与创意的加持下破圈而出。更有黄河楼、环州故城—中国羊肉养生城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地标,成为展示甘肃文化新潮的一张名片。无论是望河亭、黄河铁桥、黄河母亲雕塑,还是兰州牛肉面以及民俗节庆,甘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塑造着甘肃人民坚韧、包容、奋进的精神风貌,更成为甘肃大地的品格魅力。(李诚)

甘肃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