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简牍探中华》:让“冷门绝学”有热度更有深度

​《简牍探中华》:让“冷门绝学”有热度更有深度
2024年06月19日 15:59 人民政协网

  近年来,文博类节目喷涌而出,成为年轻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日前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收官的《简牍探中华》,将镜头对准更专精的内容——简牍学,通过“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创新表现形式,从刀笔留痕处,打开纵横时空的历史画卷,“探”出了一片文化新天地。

  探寻千年简牍,求索文明密码

  简牍,是纸张普及前,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三十多万枚简牍,每一次重大的简牍发现,都为我们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提供了无比直观且可靠的线索。但因其内容晦涩、学术门槛高、研究受众范围小,简牍学一度被称为“冷门绝学”。在这样背景下,《简牍探中华》能激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主要得益于节目组对简牍内容的深度挖掘、对最新考古发现的及时跟进,进而展示出简牍的时代价值,以及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大气象。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简牍探中华》从简牍中提炼出当代精神符号,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增强了观众对简牍内容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看到,节目选取居延汉简甲渠相关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汉强”,以他的戍边经历为主线,传递出汉代吏卒们的家国情怀;悬泉汉简中的里程简作为两汉丝绸之路的实证,呼应着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和行动;天回医简上的校改痕迹,为中华民族的医者仁心做出了历史注脚;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的3D复原像上,高低肩的细节生动展现其敬畏和虔诚的工作态度,让当代都市人产生极大共鸣。

  此外,基于简牍内容创作的戏剧故事,也在严谨与鲜活之间找到了美妙的平衡。居延汉简代表性简册《塞上烽火品约》详细记录着匈奴来犯时,汉代边塞烽火警报的使用规则,吏卒们通过烽、、苣、积薪等物品进行排列组合,传递敌军的数量、方位。这在节目戏剧中得到了生动呈现,当匈奴骑兵夜袭甲渠北塞时,吏卒们“一积薪,举上二苣火,毋绝至明”,烽燧沿线接力传送警报,保障边塞安宁。此外,还有诸如《敞致子惠书》书信简、《地皇四年使者行塞省兵物录》等内容,经由导演组的严谨编排、演员的生动演绎,转化为深入人心的精彩故事,使节目彰显出颇高的学术价值和极强的文化趣味。

  坐稳“冷板凳”,换来“热沙发”

  一枚枚简牍,如同文明标本,定格历史瞬间。自20世纪以来,一代代的研究者们在浩瀚古文中艰辛跋涉,搭建起博古通今的桥梁。不断“上新”的简牍学研究成果,正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力量。在刚刚播出的《简牍探中华》中,又一简牍学项目——一百册《中国简牍学文库》编纂项目正式启动。这部新时期国内外简牍学的集大成之作,将全方位展现简牍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嘉惠学林,服务社会。

  除了最新学术成果的发布,节目还展现了现今考古学与文献学科研群体甘坐“冷板凳”,逐步还原历史的过程。在考古发掘方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深情讲述悬泉汉简的发现过程,回忆起三年艰苦的发掘工作,依然满腔热情;在文物研究方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发的简牍脱色加固技术,克服了饱水简牍脱水后收缩变形的难题,助力简牍向世人讲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简牍探中华》里,考古工作者不畏艰难的发掘工作、文物研究员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的生动呈现,带来了文博事业的惊鸿一瞥。这推动简牍学这一“冷门绝学”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简牍探中华》充分展现我国文物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的丰硕成果,提高了简牍学的知名度和考古历史知识的普及度。我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人走近简牍,触摸中华文明的丰盈历史。

  (作者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郑炳林

简牍探中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