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雄安新区丨场景,未来创新的驱动力

雄安新区丨场景,未来创新的驱动力
2024年06月19日 07:58 河北新闻网官方

  6月12日,2024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国际服务机器人大赛决赛开赛。这是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建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团队成员正在调试焊接机器人。 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场景,如今在雄安新区已成为一个滚烫的热词。

  5月27日至6月19日,2024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9场大赛决赛相继举行,面向社会发布了近百项未来城市场景,一时间吸引了雄安新区和全国各地众多科技企业、科研团队前来一试身手,寻求合作。

  一系列大赛,助力场景与科技创新成果“手牵手”,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以问题为导向办赛,满足真实需求

  应用5G+北斗地下定位导航技术,四足巡检机器人进行作业巡检;以新型部标行车记录仪为核心的北斗智慧城建设方案,可实现道路的厘米级高精度定位,进行道路形变监测及事故预警、车辆与驾驶员安全监控、交通管控与物流调度等功能……6月13日至15日,雄安郊野公园“变身”一座大型实验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最新北斗技术应用成果云集,同台竞技,让大家感受到天边的北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一场大赛的赛场,为什么要选在公园内?

  “为真正赛出先进技术、前沿产品和创新性解决方案,组委会结合雄安郊野公园林地、桥梁及周边水系等开放式环境,为进入决赛的团队布设了桥梁形变、大坝形变、水利防洪、林草火情、无人机追踪反制、无人环卫车自动清扫等一大批模拟实战场景,实时采集的数据展示北斗技术典型应用,并作为大赛评比的重要参考。”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河北省委雄安办常务副主任吴海军介绍,这些场景让赛事充满了真实体验感。

  创新不只在实验室,“场景”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树木葱郁的公园、人流如潮的街区,抑或宽阔马路,都是场景应用创新的用武之地。

  去年12月,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先后启动了雄安国际服务机器人等首批9项前沿技术大赛。从初赛到决赛,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会同各大赛承办单位,谋划发布近百项未来城市场景,召开11场专题场景打造对接会,让参赛作品更加贴近雄安实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单位和雄安建设单位提出了大量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具体需求;北京等地的龙头企业、科创团队、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响应、踊跃参赛。

  雄安新区具备天然的创新场景打造优势,城市管理、运行、生产、生活等各类应用场景需求融合叠加,为场景汇大赛各项成果应用和落地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服务机器人、智能安全应急装备、新型储能设施等近600项新技术新产品新创意汇聚雄安新区,融入场景,解决问题,满足真实需求,派上了大用场。

  做新技术新方案的“星探”

  从冰箱取出薯条,放入油锅炸制,捞出装盘,这一系列精准操作,都由一个“机器人厨师”完成;有了“外脑”系统的焊接机器人能进行3D曲面焊接,可实现非结构化、高复杂度场景的智能避碰规划等功能……在多个决赛现场,或成熟或年轻的参赛团队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希望通过参赛在雄安新区寻求合作机会,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评委团队则担负起“星探”的职责,挑出前景好、实用性强的项目及方案。

  大赛组委会邀请行业权威技术专家和投资机构、需求单位有关负责人共同组成评委会,全面客观评价参赛作品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其中,行业技术专家主要对产品技术性能开展权威性评价,投资机构负责人主要对作品创新程度、技术指标等开展竞争性评价,雄安建设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等单位负责人主要对产品和场景的模式创新程度和可推广性开展应用性评价。

  符合哪些标准的新技术新方案有落地的潜质,得看契合度。

  雄安国际服务机器人大赛决赛评委之一、雄安新区河北工业大学(安新)工业研究院院长苑光明认为,评选过程中,以雄安的应用场景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助力优秀项目快速应用到雄安场景需求中。

  多场决赛现场,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雄安作为一个新建城市,场景资源十分丰富。本次大赛深挖资源潜力,谋划了近百项未来城市场景,让参赛团队有针对性地参赛,提高了参赛作品和场景应用的契合度,将促进大赛成果落地。

  6月13日,雄安新区剧村变电站内,移动抓枪式充电机器人利用AI算法自动规划最佳的充电路径,为车辆自动充电。河北日报记者耿辉 摄

  事实上,已经有参赛项目落地雄安,扎根生长。

  参加智能网联充电技术应用大赛决赛的项目——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的“站网互动智慧主动式柔性充电站”,已经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剧村变电站落地。

  在剧村变电站地下2层的智慧充电区,移动抓枪式充电机器人能够利用AI算法自动规划最佳的充电路径,无须驾驶者参与,即可实现自动充电。充电区还设置了立体停车设施,可实现46辆车同时停放和充电。“我们提出了站网互动的充电理念,将原本充电桩功率从固定变为可调节,动态提升单枪充电功率,结合储能系统和灵活柔性的功率分配策略,可实现整站充电功率倍增,并缓解随机性充电负荷对电网的冲击。与此同时,站内配备的移动抓枪式充电机器人和车辆搬运机器人,可实现‘自动泊车+自动充电’全过程无人化,有效提升车主充电便捷度和充电站运营效率。”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市场拓展中心工作人员曲锋介绍。参加此次大赛,这些新技术被更多人看到、认识到,这为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加快成果应用和落地转化

  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规模大、连通性高、结构复杂,尤其是多个居民小区地下车库互联互通。如何精准地找到车位?哪里有充电桩?停在哪个车位距离要去的楼最近?在雄安地下空间安全应急技术应用大赛决赛超大规模地下空间定位导航技术赛道的比赛中,一支参赛团队带来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北斗+室分’定位导航解决方案将室外北斗信号引入地下,通过地下空间定位算法,支持具备接收北斗信号能力的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地下导航定位。”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的初星河介绍,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地上地下一体化定位导航,车主到地下停车场不用再担心迷路。

  雄安新区是国内首个开展超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城市。雄安地下空间安全应急技术应用大赛决赛瞄准定位导航、风险监测预警、先进适用装备等领域设置三条赛道,吸引全国177个项目参与比赛,75个参赛作品进入决赛。参赛作品中,涌现出一大批带有原创性、集成性的领先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些技术既可以广泛应用于雄安新区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地下轨道交通及站厅、综合管廊等城市地下空间场景,也可推广应用到地下矿山、桥梁隧道、危化品生产等行业领域。

  赛产并进,以赛选投、以赛促投,使一批高精尖科技、高价值产品、高质量创意赛完就有用处、有投资,是本次大赛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样的创新举措对科技成果应用和落地转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海军介绍,决赛过程中,主办方同步举办产业招引洽谈会,推动有关方面与参赛企业团队“一对一”对接,让大赛涌现出来的先进技术和创意能够更快、更好在雄安落地生根。同时,9项大赛的25个赛道逐一组建了由行业技术专家和投资机构、需求单位等共同组成的评委会,并组织数百项参赛新技术新产品集中展示,让有需求的疏解单位、建设单位通过观赛观展,现场深度了解、洽谈选用各类新技术新产品,让风投机构全过程参与大赛,推动大赛成果和场景无缝衔接,让更多优秀获奖作品进入城市生产生活。

  为进一步承接好大赛成果应用和落地转化,雄安新区出台了一揽子创新支持举措,让各类创新主体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对场景汇大赛获奖项目采用“揭榜挂帅”“以赛代评”等方式,纳入雄安新区科技项目储备库,并给予项目补贴;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推荐申请申报雄安科技计划项目,同时率先推进实现了54项名单类、条件类政策免申即享。

  开放场景、政策支持让创新元素碰撞激荡,集成融合更有底气,有求有应,互动共生。赛场内外,大量新场景释放出发展新机遇,雄安新区正借势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新生态。(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雄安北斗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