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2024年06月20日 06:02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对主产区利益补偿到位,主产区重农抓粮才能有动力、有热情、有干劲。

  粮食主产区为了发展粮食生产,牺牲了很多市场机会,“粮财倒挂”问题突出。谁来补偿主产区利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要在建立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意味着,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即将从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核心的纵向补偿阶段迈入“纵横结合”补偿阶段。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13个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到80%。也应看到,粮食作为初级产品,种植效益远低于经济作物、工业制成品和高端服务业,主产区为了发展粮食生产,付出了较多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还要拿出很多财政资金来补贴粮食生产,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贡献越大义务越多”的不利境地,产粮大县基本都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与主产区不同,主销区可以有更多机会发展二三产业,经济发达,财政富裕。粮食产销区利益分配失衡,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主销区差距越来越大。

  很显然,主产区在发展粮食生产中存在利益损失,种粮越多越吃亏,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调动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建立了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核心的主产区纵向利益补偿机制,中央加大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产粮大县奖补力度,中央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向主产区倾斜。但中央补偿资金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主产区面临的“粮财倒挂”“高产穷县”问题。这说明,中央对粮食主产区单一纵向利益补偿的政策效应在弱化,主销区也没有承担起相应的利益补偿责任。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会严重影响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加剧粮食产销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从全局出发,着眼“全国一盘棋”,在优化完善中央纵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加快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纵横结合”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形成有机整体,助力主产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缩小产销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更好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纵向补偿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不断增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应向商品粮调出量大、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倾斜,确保产粮大县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针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薄弱问题,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稳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更安心。

  横向补偿方面,在建立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落实好保障粮食安全的共同责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政策发布实施应为时不远。对于关注度较高的主销区怎么补偿主产区问题,主销区有市场和资金优势,可以为主产区粮食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还应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主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强粮食流通能力,满足本地区粮源供应,并拓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协作方式,多出实招,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

  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是一项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涉及区域间利益的重新分配,是难啃的硬骨头。从本世纪初有人提出建立粮食产销区横向补偿机制,至今已有20多年时间,产销区合作不断深化,但利益补偿机制一直没有建立。现在已到了动真格、见真章的时候。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对主产区利益补偿到位,主产区重农抓粮才能有持久的动力、热情和干劲。 (作者:刘慧 来源:经济日报)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