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京西深山的汛期,伴着重建和演练到来

京西深山的汛期,伴着重建和演练到来
2024年06月19日 16:04 新浪新闻

  狂风大作的傍晚,天空突然间黑了下来,高彦辉匆忙跑出家门,喊几家人撤离。半个小时后,黑云散尽,夕阳重新照进山村,虚惊一场的人们才开始陆续回家。

  经历了2023年那场大雨,京西深山里的人们对天气的变化格外敏感。从入夏开始,检查排洪沟、巡查河道、准备物资,身为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村支书的高彦辉觉得,今年的防汛比过去更紧张和繁杂,但也更顺畅,喊人干活和转移的时候,比以往容易多了。

  六十岁的“青壮年”,在山村里排险

  入夏之后,汛期将至。高彦辉带着村里的青壮年,把所有的排洪沟都疏通了一遍,尽管许多地方都是新修的,但他们依然认真地检查了一遍。还有靠近山崖的民居、存在隐患的院墙等,都要反复巡查,能够修理的叮嘱村民尽快修理。

  雁翅镇苇子水村,这个深山里的村庄有600多年历史,但如今,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几乎都是老年人,高彦辉说的“青壮年”,其实都是60岁上下的老人,最年轻的也有55岁。

  许多年来,村里的活儿都是依靠这些老年人在干,种地、护林、修修补补。今年夏天以来,北京一直处在高温干旱中,村里的古梯田上,老人们顶着烈日撒下种子,期待有一场雨,能让这些种子发芽。只是,又有些担心雨太大。

  过去的许多年中,京西山村里的人们都只有期待,这里地处北方旱区,降水量常年不足,夏季干旱才是常态。此前,没有人经历过去年那样的暴雨和洪水,防汛就像一种规定动作,必须要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

  在门头沟区斋堂镇,同样地处深山之中的柏峪村,是市级地质灾害险村,村里有两处重要的地质灾害风险点,其中一处有一户人家,常年居住的只有一人,另一处是一条沟道,暴雨中会有泥石流风险。从5月份开始,村支书刘阳就组织人手定期巡查每一处隐患点,两处地质灾害风险点是每次必须要巡查的地方,包括风险点的居民在内,都提前打好了招呼,一旦有暴雨,必须提前转移。

汛期到来前,苇子水村村民疏通修理排水管线。受访者供图汛期到来前,苇子水村村民疏通修理排水管线。受访者供图

  换了许多新东西,钩机必须待命

  在门头沟区清水镇下清水村,安置点设置在了新修建的活动中心。这里邻近河道,过去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的红白喜事都在这里办,平时则是一个小小的集贸市场。

  2023年的洪水中,下清水村受损严重,包括村委会在内的数十栋建筑受损或坍塌,穿村而过的公路几乎完全损毁,靠河的农田消失在泥沙中,但同样靠河的活动中心,只是塌陷了一个角。洪水之后,这里充当过救灾抗洪的临时中心,村委会也在这里临时办公。

  之后,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对口帮扶下,这里修复一新,重新成为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洪水之后,整个河道重新修建,两侧都是混凝土浇筑的大堤,和原来用了几十年的河堤不可同日而语,村支书王进生觉得,就算比2023年更大的水,也不怕了,这也是他把安置点设在这里的原因。

  紧急安置点,是洪水中保障山区居民生命安全最重要的设施之一。门头沟应急部门数据显示,在东西100多公里的山区,有118个村级避难所,此外还有区级、镇街级避难所共52处,均配备有应急的通讯、供水、供电、照明、卫生盥洗、避难场所标志等设备设施。

  在经历洪水之后,京西深山里的人们还准备了许多新物资。柏峪村村支书刘阳告诉记者,村里准备了方便面、饮用水、被褥、雨具、铁锹等物资,数量是以往的2到3倍,更重要的是,整个汛期,都有几台钩机停在村里,随时待命,这是以往没有的。

  在苇子水、下清水等村里,钩机同样成为防汛必备的新物资,尤其是大型钩机。2023年洪水中,有部分村庄原本有一些小型钩机,但同样被水冲走,洪水后,几乎每个村庄都费尽周折,到处调用钩机。

6月12日,下清水村新建的河堤一侧,有村民正在盖新房。受访者供图6月12日,下清水村新建的河堤一侧,有村民正在盖新房。受访者供图

  新电台可以一人拎上山,卫星电话成必备

  除了避难所、生活物资、大型设备等,在经历洪水后,通讯成为了防汛最重要的环节。2023年的洪水中,京西山区上百个村庄一度失联,仅恢复通讯,就耗费了巨大的精力。

  就在苇子水村,一台已经使用多年的电台,在洪水中成为附近几个村对外联络的唯一途径。高彦辉告诉记者,失联之后,村干部徒步到苇子水村,用电台对外通报了受灾情况。

  苇子水村有一座山中水坝,电台原本就是为这座水坝设置的,村里可以在紧急情况下通报水坝情况。高彦辉也没有想到,在失联后,电台发挥了大作用。

  2024年的夏天,这个老式的电台也更新换代了,新的电台功能更强大,自带蓄电池,在断电的情况下可以用三到四天,也不算重,三四十斤,可以接收卫星信号,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就能提到山上。

  卫星电话也成了必备设备,每个村都配备了卫星电话,让村里人可以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随时联系外界。

  此外,一些新设施也正在京西大山里出现,比如平急两用设施。据介绍,门头沟区制定了《门头沟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4-2035年)》等规范文件,构建城乡布局合理、资源统筹共享、功能设施完备、平急综合利用、管理运维规范,与全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平急两用,即平时正常使用,应急时具备应急功能的设施,位于妙峰山镇的妙峰山民族学校是最早的试点之一。2023年的洪水中,妙峰山民族学校成为了安置点,总共安置村民1112 人,驻扎救援人员425人。洪水之后,这里也被选为平急两用校园“安全岛”的建设地,借鉴灾时经验,提升学校应急能力。类似的还有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超市、菜站等,都具备平急两用设施改造和建设的基础。

6月12日,下清水村,新修的河堤上建成了小广场,供村民休闲。受访者供图6月12日,下清水村,新修的河堤上建成了小广场,供村民休闲。受访者供图

  重修每一条沟道,恢复绿水青山

  从门头沟城区一路西行,100多公里的永定河两岸,遍布无数沟道和村庄,2023年的洪水中,几乎所有的沟道中都出现了洪水,漫长的永定河道同样受损严重。

  从2023年8月开始,门头沟区恢复重建的工作和抗洪救灾一同展开。门头沟水务局数据显示,在永定河河道恢复重建之外,还有319条支沟毛渠同步进行分类治理,截至目前,主要河道修复工程全部完成,支沟毛渠疏浚清淤396公里,主体完成超过70%,预计6月中旬全面完工。

  位于城区附近的中门寺沟是汛前急修的项目之一。据介绍,洪水中,中门寺沟大量行洪,沟道冲毁严重,在随后的治理中,这里重新修整了沟渠,重建了河底、河堤防护设施等,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沟道畅通,可以保障排水通畅。

  洪水后的门头沟区,一个个村庄都在不断恢复和重建之中,而新一年的防汛,则是恢复重建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在柏峪村,一座水坝被重新整理出来。刘阳介绍,2023年洪水中,这座水坝起到了关键作用,将柏峪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但水坝中也留下了大量淤泥。洪水之后,村里找来挖掘机清理了水坝中的淤泥,在2023年底之前恢复了原貌。

  在下清水村后有一座花谷,许多年前,这里原本是煤矿所在地,煤矿关停后,村里人重新整理山谷,建成了一层层的梯田,种满了鲜花、谷子、藜麦、向日葵等,把昔日黑水流淌、煤渣成堆的山谷打造成了鲜花之谷。洪水中,花谷受损严重,但仍留下了不少完好的农田,2023年秋天,这里重整之后还曾收获了不少洪水中余生的庄稼。

  今年,花谷还在继续整理,村民们在这里重新种上了蔬菜、粮食和鲜花,往日的山谷美景正在渐渐恢复,就在今年5月,这里举行了春耕节,一群来自城市的孩子在地里种下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株蔬菜、第一棵庄稼。

  演练模拟险情,多的不只有物资

  更多的物资在汛期前进入了一个个镇街和村庄,门头沟水务局数据显示,仅在龙世源和三家店两个区级防汛物资储备库,就有9大类4.3万件防汛物资。在城区,新设置挡水板、打捞杆、膨胀沙袋等实用物资3万余件,提升城市内涝应对能力。

  除了物资之外,人员的组织和培训更是防汛中的重点。从5月13日起,门头沟组织了连续5天的综合防汛实战演练,包括自行走凸轮排水泵车排水、打捞河道行洪阻碍物、 防汛沙袋应急挡水和提放平板闸等科目。

  演练模拟了极端强降雨天气下,道路积水、断电、河道险情等多种情况,这些险情大多在2023年的洪水中出现过,及时应对和处理是汛情中防灾减灾的关键。

  在众多村庄里,类似的演练也在进行。在门头沟妙峰山镇炭厂村,演练的村民们,从预报到决策、抢险、转移,模拟了防汛救灾的全过程。

  在下清水村,演练的内容更丰富,这个曾在洪水中受灾严重的村庄,几乎每个村民都参与了演练,“在暴雨和洪水中保护自己、救助他人”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演练。“经过去年的大水后,村里人对防汛特别上心。”下清水村村支书王进生说,“不管是演练还是日常维护、巡查,都特别积极,所以今年的防汛准备比以前更充分。”

  对这些村庄来说,演练其实不只有一次,每一次天气的变化都是一次演练。在柏峪村,只要有雷雨,常备的铲车就会开到村委会,停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以备随时动用。在下清水村,发电机是每次都要检查和准备的防汛装备,村里备了油料,暴雨之前,都要准备好启动发电机,一旦出现断电,随时可以应急供电。

  每天观察雨量站,“看一看更安心”

  进入汛期,每天看天气预报成了大多数门头沟人的习惯,而每一次天气的变化,都牵动着许多人的生活。

  进入6月,天气更加多变,在苇子水村,高彦辉除了每天看天气预报外,还会观察架设在村委会的雨量站。去年之前,门头沟区只有不到100个雨量站,且在暴雨和洪水中全部损毁,洪水后,187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新的雨量站。

  雨量站的主体是一个桶状的设施,可以测小时雨量,通过无线传输,在下雨的时候,每15分钟向后台传输一次雨量数据,这原本是气象设备,但在山洪预警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雨量站其实不需要村里维护,但高彦辉习惯去观察一下,苇子水村原本就有雨量站,在洪水中损毁,后来又安装了新的。今年入夏以来,京西山区一直干旱,缺乏有效降雨,雨量站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但即便如此,高彦辉也觉得看一看更安心。

  有相同习惯的还有很多人,在下清水村,每次预报有雨,处在山脚下的几户人家就会做好转移的准备,不用提醒,不需要催促,“都提前说好了,村干部会在气象预警的时候上门提醒,但实际上,他们自己都会主动转移,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王进生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洪水汛期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