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创新工作机制 增进民生福祉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创新工作机制 增进民生福祉
2024年06月20日 07:50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办好民生大事,安徽从重视“民声”做起。

  去年,我省深入推进民生工作机制改革,建立覆盖省、市、县各级的“民声呼应”平台和工作体系,着力破解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推动民生工作全面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前提是主动倾听民声,精准掌握民情民意。

  “民声呼应”整合人民网网友留言、省为企服务平台、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省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留言、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省政府“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等7类载体中群众和企业诉求,在此基础上,每周汇总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阅批。

  此前,一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给省领导留言,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开通公积金每月提取业务,缓解还房贷压力。

  在省领导的亲自阅批推动下,该网友的期待很快有了回音:在按年提取偿还商贷的基础上,省直住房公积金管理分中心积极探索按月提取偿还商贷方式,于去年7月正式上线试运行商贷按月提取业务。

  可以看出,与此前各类群众意见表达渠道相比,“民声呼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搭建起了群众诉求到领导案头的“直通桥梁”,变被动接收群众诉求为主动收集问题线索,让下情上达更加直接高效。

  今年,我省出台《关于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意见》,省级总统揽下,省直有关部门、16个省辖市和104个县(市、区)均创办“民声呼应”类工作载体,形成了广泛覆盖的群众诉求收集机制,群众合理诉求不论大事小事都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在安徽已然成为常态。

  面对群众诉求,“解决”比“解释”更有说服力,“时效”与“实效”一样关键。让群众满意,关键要把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上。

  对此,“民声呼应”坚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重,加强工作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压实工作责任,督促推动属地和属事单位分类处置,做到快受理、快核查、快处置、快整改、快报告、快回访。

  同时,对“民声呼应”类载体反映的群众诉求,我省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办结机制,每周梳理清单,每月调度汇总,动态跟踪在办事项,直至“案结事了”。特别是注重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督查回访,推动问题真解决。

  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双桥村距黄山市区约20公里,曾长期没有公共交通,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当地群众在网络平台反映,希望能开通到市区的公交线路。

  省“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关注后,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把这一问题纳入办理“快车道”,很快,开通了由黄山市屯溪区到双桥村的公交线路。“公交开进村,进城不用再折腾。”双桥村村民由衷点赞。

  “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弥增其广耳。”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树立系统思维,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作为一个全新的工作载体,“民声呼应”并未打乱原有渠道的收集办理程序,而是力求实现集中反映、重点督办的效果。以省级“民声呼应”平台为例,每期选编约20个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问题线索,通过以点带面、重点督办,就能推动各平台约5000条群众诉求及时核查办理。

  去年,省医保局结合办理“民声呼应”有关事项,在全省开展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重”、报销“不方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推出了三类慢性病待遇“免申即享”等惠民暖政。

  涡阳县根据群众反映的线索,主动摸排全县个体工商户自助开票需求,对自助开票终端进行升级改造,解决了全县15000余户个体工商户开票难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声呼应”统筹推进“当下改”和“长久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在一“呼”一“应”中溯根源、建制度、改彻底,努力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本报记者 范孝东)

安徽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