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调研中国·高质量发展】福建武平:绘就水秀林美、人和业兴新画卷

【调研中国·高质量发展】福建武平:绘就水秀林美、人和业兴新画卷
2024年06月20日 14:03 人民论坛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围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示范点建设、巩固脱贫成果接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念好“精活实”三字经,以示范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武平县坚持“精”的理念抓项目、运用“活”的思维促振兴、深化“实”的举措惠民生,按照“一轴两翼、五村联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工作思路,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水墨阳民”“三江太平”“茶果龙济”“古韵新城”“丹井下东”环千鹭湖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五朵金花”,促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建成旅居武平的核心区,绘就“水秀林美村庄净,人和业兴思想新”的武平特色乡村全面振兴画卷。

  坚持“精”的理念抓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在抓发展、促振兴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强基础、提质量、增绩效”为目标,抓实项目建设。在项目资金上精打细算。以绩效为导向,在项目资金上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强化项目策划,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精心策划2023—2025年储备项目63个,积极争取资金2295万元。在项目建设上精雕细琢。重视项目全过程精细管理,推行干部挂钩服务试验区重点项目机制,每个项目都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工作标准、考核办法,清单化压茬式推进,确保项目精准高效实施。在项目效益上精益求精。积极优化衔接资金投向,重点向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集聚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倾斜,目前项目库中产业项目的比重达到57%。结合乡村全面振兴示范片、省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实行跨区域、链条化、组团式建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总体效益。

  运用“活”的思维促振兴。精准定位试验区五个村庄发展方向,将乡村全面振兴与当地乡村产业、产品、市场、文化、旅游等资源要素有机串联,撬动关键产业,激活发展活力。思路“活”。创新思维,构建“333”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理念(即:突出“3个坚持”,做好“3个植入”,实现“3大转变”),着力打造武平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地”“样板村”,因地制宜,打造“丹井下东”“水墨阳民”“三江太平”“茶果龙济”“古韵新城”五大乡村全面振兴品牌,做到“一村一规划”“村村有特色”。产业“活”。以做强一产、培优二产、激活三产为目标,调整优化试验区内百香果、紫灵芝、仙草、盘菜等产业结构,促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培育发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促进产业接二连三,充分激活产业发展活力。目前,试验区内种植百香果、紫灵芝、盘菜、仙草等特色产业5800多亩,培育田甜、优轩等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5家,乡村抖音直播创新创业基地1个,带动100多人就业。文旅“活”。以武平县“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千鹭湖 4A 级景区为依托,以骑游步道为轴线,以中山河两岸为两翼,串联下东、新城、太平、阳民、龙济五个村,按照“一轴两翼、五村联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工作思路,深入挖掘中山历史文化名镇、百家大院等文化资源,做好“生态游”“骑游”“文旅游”“三篇文章”。

  深化“实”的举措惠民生。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从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入手,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让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抓实村庄环境整治。每年投入150多万元用于保洁工作,全面实行水陆保洁一体化,试验区五个村清洁家园乡村建设行动全年成效名列全县前茅。抓实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补齐试验区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有序推进树德桥改建工程,国道358线千鹭湖西大门至阳民段、太平至中山大桥道路连接线实现“白改黑”,极大方便群众出行。抓实公共服务改善。稳步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保障水平,新建成武溪村公益性骨灰堂、新城村日间照料中心和长者食堂、上峰村幸福院;积极投入资金用于试验区特困人员供养和城乡低保救助,困难群众政策兜底有保障。

  探索“五个一”工作法,以巩固脱贫成果接力乡村全面振兴

  武平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核心主导作用,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武平县中赤镇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聚焦阶段性任务,注重从产业、政策、治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五个一”工作法,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

  打造一支精干扶贫队伍,强化工作保障。中赤镇积极调配精干干部到扶贫办,向各村派扶贫工作队,挑选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扶贫协理员,对脱贫攻坚工作做到“四个亲自”,即亲自安排部署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亲自督查各个环节工作完成情况、亲自协调解决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亲自入户每一户贫困户,确保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选准一条精准扶贫路子,提升脱贫质量。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全镇的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一户一策”,因户因人精准细化脱贫措施。针对重病重残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们充分利用好低保政策,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针对有劳动能力又有条件外出务工的通过鼓励引导,牵线搭桥引导他们外出或到县工业园区务工就业,通过务工就业脱贫一批,实践证明这也是最有效的增加收入的途径。针对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因年龄大或家里有老人小孩要照顾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中赤镇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党委主导,支部发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三红蜜柚”“林下养蜂”“仿野生灵芝”“黄金百香果”等扶贫主导产业,通过实施“菜单式”“激励式”“互助式”三种产业扶贫方式,来引导他们发展生产,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同时,为了有效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每年开展“最美脱贫户”评选活动,涌现了“果王”刘金昌、“蜂王”谢福煌、“鸡司令”余明茂等一批脱贫致富先进典型。

  实施一批精准扶贫项目,破解发展瓶颈。紧抓政策机遇,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及广大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一大批民生实事项目。近几年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62亿元,新建或修缮11座桥;修建6米以上道路35.5公里、产业路40公里,实现了7个村村村通6米宽道路;实施了3公里防洪堤、8公里安全生态水系、7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新建中心幼儿园1所。通过“三修一建”,极大地改善了镇、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补齐制约中赤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为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一套防止返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对脱贫户扶上马送一程。保持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持续开展医疗救助、教育资助、激励性扶贫产业补助及就业交通费补助等工作,形成脱贫缓冲期,逐步实现稳定脱贫。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制度,镇村干部分片区全覆盖排查已脱贫贫困户和易致贫群众,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标准,重点排查重病户、重残户、低保户等,发现一户及时通过申报民政临时救助和低保救助等措施解决一户,确保不致贫不返贫。认真核实上级反馈的“一键报贫”对象。逐村汇总,分类处置,重点帮扶。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建立排查核实台账,做到有据可查,并作好解释工作。

  选准一个发展方向,有效衔接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兴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镇加强与招商引资企业福建省大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集镇所在地,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就业车间,吸纳已脱贫贫困户和因照顾老人小孩不能出远门的年轻人来就业,既解决了贫困群众和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兼顾上班赚钱养家与下班孝敬老人、培养孩子,又解决了企业招工用工难的问题。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深度融合,打造“中赤豆腐”特色产业链。通过引进外出乡贤回乡创业,成立武平县梅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赤镇豆制品仓储加工厂,可吸纳就业人数20人,还能引导有意愿的村民通过种植黄豆增加收入。制定《中赤镇发展立体林下经济产业工作方案》,大力推广林下种植白背草、黄花远志、牛奶根等中药材,引导广大林农在护好、养好林地的同时,通过立体种植中草药,探索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构建“三修一建”模式,以治理效能提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武平县中赤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武平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统领,积极构建“三修一建”治理模式,竭尽全力办实事、解民忧、纾民困,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治理持续提升,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

  修桥——架起干群“连心桥”。中赤镇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务实的行动举措积极回应百姓需求,新建或修缮上赤中心桥、小坡段桥、中赤万成桥等5座桥。在这些“新桥”中,有的是方便居民、便捷出行的“民生桥”,有的是休闲散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桥”,还有的是代表中赤文化底蕴、记住中赤乡愁的“人文桥”。 通过修桥,解决了存在的安全隐患,筑牢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出行的“安全桥”。

  修路——打通农村“致富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道路交通事业,进一步拓宽农村“致富路”。在打通顺畅连接县城、蕉岭、十方等快捷进入高速、国省道的“主动脉”、实现村村通6米路的基础上,修建产业路、机耕路,实施“户户通”道路硬化。乡村公路实现由“窄”变“宽”、由“通”向“畅”的转变,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

  修水利——打造乡村“好生态”。加强乡村环境治理,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健全完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以中赤河水质提升为目标,重点推进中赤镇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万营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将中赤河域景色融入生态溪流建设中,与防洪堤形成闭环,打造生态滨水的人文体验,不断治理提升中赤河两岸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丰富群众休闲娱乐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建学校——编织人才“成长摇篮”。紧紧围绕打造“教育强镇”目标,积极实施教育提升项目,新建中心幼儿园,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建幼儿园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元,占地面积10亩,按省标十二个班360个学位建设,为学前儿童提供环境幽雅、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更加优越的教育资源。

  (作者:修新田,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汪洋,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委常委、中赤镇党委书记)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