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村超非遗富民课题组田野调查之四|赖蕾:一生只做一块布 ——侗布手艺传播者口述史(上)

村超非遗富民课题组田野调查之四|赖蕾:一生只做一块布 ——侗布手艺传播者口述史(上)
2024年06月20日 11:27 新浪新闻

  “二十四节气”侗布:一种非遗技艺标准化的尝试

  6月5日,在座落于榕江县三宝侗寨车江坝区的侗布研究院,一楼展厅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侗衣和箱包、玩偶及书皮等文创产品,我们参观良久,才等来了骑着小电驴从田里插秧后匆匆归来的女主人赖蕾,只见她外衣工作服上醒目的标有“布疯子”的字样,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说起对于侗布的一往情深,赖蕾快人快语说道,一生只做一块布,一块有着家国情怀温暖记忆的侗布。赖蕾不仅意识深处潜藏着对于侗布的喜爱,也用行动诠释了对于侗布的痴迷。

  赖蕾是侗族人,在侗族的传统里,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离不开一块侗布。小孩出生时,外婆要拿侗布做孩子的背带,姑娘嫁人时,要拿侗布做嫁衣。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三宝侗家人,家家耕田,户户织布,已是赖蕾早已习惯了的生活场景。“小时候,不珍惜侗布的价值,觉得土,是早成文物的东西”,赖蕾说,“当时村寨里会做侗布手艺的已寥寥无几,手工织布的传统技艺已近消失。”

  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一名旅居法国的独立品牌设计师殷明携母亲到三宝侗寨旅行,寻到几匹赖蕾手上的侗布,设计成服装后,在当年的法国时装周一炮而红,“寻常的侗布也能成高级货”,赖蕾想,从中嗅到了一丝商机。

  于是乎,刚从美术教师转岗到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赖蕾,利用闲暇时间四处收罗村民手中的侗布。渐渐地,她的家中堆满了她从榕江县各个村寨收购来的各种土布样品,每到一处,她除了给每一种土布都做了详细的档案,还创立了一个侗布作坊,对有意愿学习织布的人进行培训。

  不知不觉中,赖蕾的工资已经难以为继,当时为之负债将近300万元。

  幸好,疫情之前,因为侗布销路尚好,加上每年寒暑假慕名前来研学的学生纷至沓来,每年60万-100万的收入,堵上了购买布料和开培训的窟窿。

  只是,令赖蕾没有想到的是,一直以传播侗布技艺为傲的她,在推动侗布走向国际的征程中遭遇了滑铁卢。

  2016年,赖蕾推出的侗布声誉正隆,但在竞争巴黎时装周布料供应商时,与15家买手店交手中败下阵来,理由无他,参差不齐的侗布总类繁多,没有稳定的货源。

  查找一番资料后,赖蕾发现,亚洲各地蓝染技艺风采各异,由这一技艺定义的蓝色有中国“台湾蓝”,日本“阿波蓝”,而贵州蓝染虽然底蕴深厚,枝繁叶茂,却没有该地域命名的蓝色。

  怎样研究出有贵州本地地域特色的蓝染呢?“蓝染这个技艺,染色、工艺都一样,唯一可以考量的就是一年四季不同节气对成色的影响。”赖蕾说。

  “我们当时就想从偶然性里找到必然规律,再到必然规律里去创造偶然性,才可以去复制。”

  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在二十四个节气的当天,一批批实验,把每个节气染一批。

  这批新型侗布,每一次染布,都像一次复杂严谨的化学实验,染房内挂着温度计和湿度仪,赖蕾就拿着小本子记录种种数据:气温、湿度、风速、浸泡时间、褪蜡温度……假期也要敦促女儿把蓝染数据录入到电脑上。

  赖蕾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气候符号,更是一门生活哲学。她希望她做出的土布就像时令的瓜果蔬菜,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布匹匹配。

  天道酬勤。2017年,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了她“靛蓝24个节气纺织品”,并在证明中讲道:由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赖蕾制作的“靛蓝24个节气”实验纺织品,切合了中国传统时令24节气分割点体现出的时间和环境的轮换,在一年中24个节点染布料,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颜色:蓝绿色、蓝灰色和蓝紫色,并且在靛蓝染色过程中形成了一项大气指数和一种时间流逝的可视化量测。

  “把中国24节气染进侗布,只为还原世界本来的颜色。”赖蕾欣慰地言道。2018年,她注册了“黔蓝”品牌。

  “黔蓝成功后,本打算在吉林、甘肃、深圳等东西南北四地进行二十四节气再次实验,创造出独有的‘中国蓝’,却因资金、人员等不济而作罢”赖蕾遗憾地说。

  有专家评价说,赖蕾“二十四节气”侗布的价值在于,将品相参差不齐的手工劳作赋予可以有机遵循的标准化工艺品,即能在保质的基础上,实现量化的可能性。

  确实,赖蕾织造的侗布继2015年和2017年在巴黎时装周一炮而红后,常有走国际单的设计师慕名前来订布,因有二十四节气不同色谱的侗布打底,基本能满足不同设计师对成品布料的要求,“只要是高奢品的用料,一般都会找我们下单,质量保证是用户放心的根本诉求。”

  想当初,当赖蕾一头扎进研发侗布的纷繁探究中时,家里人一致反对,“有什么用,做布能做出什么出息呢”,织了一辈子布的母亲首先泼了冷水。

  “也许容易的事,别人都做了,只有难做的事才轮到我们吧。”天生不服输的性子,让她更加执着于传统非遗面料的开发和创新上。

  “其实,我也只是村寨里一名普通织娘,国外的设计师常常用世界的眼光要求我,倒逼着我们去做最好的侗布,做带有地域特色和时光记忆的布,传播的是一份人间温暖。”

  也许,正是这样的理念,鼓舞着赖蕾于2018年成立了侗布研究院,仅以一名侗布工艺传播者的身份,自信地游弋于将侗布推向更大国际舞台的实践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徐梅 图/李丽

田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