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理响中国】“第二个结合”为中华典籍传承指明方向

【理响中国】“第二个结合”为中华典籍传承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对于深入传承中华典籍,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握“第二个结合”  传承中华典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之于理论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阐释,“第一个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第二个结合”是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深入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对于深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深入传承中华典籍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思考,深刻地揭示了中华典籍传承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积极促进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发展,古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已基本摸清,截至2021年底,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约3000万册/件。一系列重大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顺利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理论意义的深刻阐释,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讲话发表一年来,全社会对传承发扬中华典籍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各类典籍展览、阅读活动深受关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目前,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入藏实物版本3200多万册/件、数字资源约880TB。

  发扬典籍所蕴含的思想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造就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深入推进中华典籍的传承。

  中华典籍是中华古圣先贤的思想宝藏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深刻体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连续性。《尚书》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殷商以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虽然在历史传承中,遭受水火兵燹多有亡失,但传世至今者,数量仍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古籍总量达5000余万册/件,共计20余万种。古籍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自古以来始终受到高度重视。古代官方藏书,现在可知的始于商代。周代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还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汉代以后官方藏书不断发展,清代达到鼎盛。私人藏书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古籍的编纂汇集和刊刻发行也不断推进。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对文献进行分类汇编的类书都产生极大影响,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是古代最大类书,作为典册渊薮、佚书宝库,对文献的汇集保存作出重要贡献。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400余种,存目书6700百余种。古籍的刊刻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中华典籍经历了数千年传藏、传播,是全世界最为绵长悠久的文化传承。

  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思想智慧。传承典籍,汲取其精神滋养,对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在许多重要典籍中都有深刻阐发,《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每个人都与家庭、家族、国家紧密相连。孟子主张推展亲情以实现对天下人的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强调君子要拥有“民胞物与”的胸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礼记·大学》指出:“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典籍中有丰富阐发。《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为政思想,主张“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孟子提倡“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些深刻的思想,记录在文献中,伴随着典籍的传承与研习,化育人心,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古圣先贤的智慧通过典籍代代相传,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深入传承中华典籍,发扬典籍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中华典籍新时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深入贯彻学习讲话精神,新时代的典籍传承工作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回应新时代古籍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在古籍工作的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从而深入推进中华典籍在新时代的传承。

  新时代古籍工作要深入发展,需要突破人才短缺的瓶颈。新时代古籍工作在古籍修复与保护、数字化、编辑出版、普及传播等方面都面临新挑战,对古籍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目前的学科设置,亟须进一步优化古籍相关学科的专业布局,形成更加综合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需要。

  目前,古籍成果评价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许多古籍工作需要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要为之营造鼓励沉潜、力戒浮躁的研究环境;点校、注释等古籍整理成果的学术价值,需要得到更充分的重视。许多大型的古籍整理项目,需要团队协作。团队参与者的工作,需要有充分认可与评价。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发表渠道也还要多加开拓。各级项目评审、评奖要更充分地关注古籍工作成果。这些问题的改善,可以更好地理顺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古籍工作者的积极性。

  中华典籍传承要切实做好推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古籍“活”起来,不能只关注古籍的原生性保护,还要充分关注新印古籍的传承推广。以整理本和影印本为主要形式的新印古籍大量出版,对古籍传承推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新印古籍的传播推广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要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向社会介绍优秀古籍整理成果的窗口,将古籍保护与整理出版、阅读推广紧密结合起来,让古籍从小众走向大众,积极发扬其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滋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华典籍传承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必将推动新时代中华典籍传承工作不断深入,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李培艳

  网络编辑:王晏清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