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宁德:双向奔赴 筑梦乡村

宁德:双向奔赴 筑梦乡村
2024年06月21日 10:16 东南网

  陆雨鑫在《南岩往事》电影创作基地开展影片前期勘景工作。

  邱桂敏回到家乡复耕山垄田,带领村民“寻找稻香”。

  东南网6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通讯员 郭晓红 记者 范陈春 文/图)

  屏幕前,她是粉丝百万的带货主播,用真诚质朴的语言推介家乡的菌菇;屏幕外,她担任助农大使,奔走于屏南山乡,收购农家茶树菇、笋干、羊肚菌、地瓜粉、豆子等农产品。作为屏南县培养的本土网红,家里三代种菇的杨晨芬从小在菇棚和田间地头长大。3年前,受疫情冲击,当地菌菇滞销,杨晨芬尝试用手机直播带货,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1186单。从此,她开启了直播带货助力家乡振兴的征途。

  2022年9月,杨晨芬果断接下屏南县关于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招募令”,针对农产品销路问题,免费开展直播培训,还通过以销带产吸引年轻人回家乡当起“新农人”。2023年以来,杨晨芬通过电商带动100多户农户增收200余万元。

  从一县试点,到全市铺开,短短两年,像杨晨芬一样的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如雨后春笋般在闽东大地涌现。从专家学者、退休干部,到致富能人、网红主播、返乡大学生等,他们带着经验、智慧、技能和资金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破除藩篱

  拓宽用人视野

  2022年,一场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在屏南县率先拉开帷幕。宁德市选取屏南县为试点,坚持“实用即人才”理念,打破部门、行业、体制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界限,探索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招募英才以兼职方式进点驻村开展服务,在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生成、品牌打造等领域献智献力。

  招募令一出,响应者云集。“新农人”邱桂敏第一时间报名,担任屏南县屏城乡南湾村和岭下乡葛畲村、谢坑村特聘指导员。

  邱桂敏在大学毕业后曾与朋友投资创办文化传媒公司,承接商演、登台歌唱、享受掌声,过着许多人眼中光鲜亮丽的生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目睹了南湾村上千亩撂荒的山垄田,感到震撼与惋惜。“我们再不种,以后就更没人种了。”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回到屏南,创办了一糯千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启“寻找稻香”的创业之路。邱桂敏流转土地,开荒复耕,探索农耕文化与研学、观光、摄影等业态的深度融合,让上千亩荒田重新挂满金黄的稻穗。

  现在,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与村民携手,在屏南的沃野田畴上、黛瓦黄墙间,打响“我在屏南有亩田”“云村庄·云村民”等特色品牌,让“喜柿季”“节日村”等特色IP火爆出圈,推动屏南县乡村振兴热度指数位居福建省第八、宁德市第一。

  在屏南试点总结的基础上,2023年,宁德市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只有主动破除藩篱,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才能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在广阔乡野施展才华。”宁德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练为琪介绍说,宁德市制定“七条措施”,改变传统选派思维定式,面向全社会、各领域公开发布“招募令”,选聘499名(个)行业公认度高、代表性强、热心乡村振兴工作的人才(团队),采取“一人一村”“一人多村”“多人一村”相结合的方式,按需匹配到600个村开展驻点服务。

  校地合作

  补上人才短板

  陈彦全受聘担任古田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后,思考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帮助卓洋乡前洋村充分挖掘潜力,形成发展优势。

  经过近4个月的调查研究,导演、制片人出身的陈彦全,明确了将前洋村打造成“全国大学生影视文创村、五朝遗韵康养古村”的思路,并提出青年影人生态圈构建、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系列文创品牌活动打造、青年影人驿站搭建等阶段性任务。

  设立驿站、创作基地,邀请电影人才来古田县开展电影创作采风,促成院线电影项目落地拍摄、制作本土特色宣传文化产品……在陈彦全及团队的精心打造下,前洋村大放异彩,其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为乡村带来人气和活力。

  2018年5月26日,清华大学在福鼎市建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从那时起,站长周宏宇带领清华大学团队驻扎嵛山岛上的东角村,开展乡建乡创工作。第一步是改造建筑,周宏宇团队将旧鱼露厂改造成大礼堂、粮仓改造成展览馆、民房改造成民宿、空地改造成花园,为乡村增加了公共空间,提升了空间品质,丰富了文化内涵。他们还为“嵛山有礼”“云中管阳”“前岐澜野”等乡镇品牌提出设计方案、品牌策划。

  现在,周宏宇受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积极推广复制东角村模式,组织对接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师生来宁德开展社会实践,完成硖门客运站改造方案、唐阳古宅修复改造设计等项目45项,为乡村振兴凝聚起“青年力量”。

  针对乡村人才短板问题,宁德市推动特聘指导员组建“智囊团”驻村服务,形成“聘用一个人才、带来一支团队、撬动一方资源”的良好效应,推动一大批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落地开花。以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为代表的特聘指导员,积极推动校地双方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团队促成科技合作项目70余个,举办讲座培训1100余场次,攻克技术难题560余个,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智力支撑。

  揭榜挂帅

  促成项目实施

  6月的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山峦间云雾缭绕,宛若仙境。陆雨鑫挎着背包,手拿记录本,沿着村间小道,走进《南岩往事》电影创作基地,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陆雨鑫是一名“00后”导演,大学期间就多次带领成都的专业影视团队回到家乡福安的农村拍摄电影,其导演的多部作品斩获了20多个国内外电影节奖项。2023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返乡创业,继续深入农村拍摄电影。

  2023年9月,陆雨鑫被聘为福安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驻村以来,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她改造老宅,打造《南岩往事》电影创作基地,推出一批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带动村集体经营的民宿、农家乐收入大幅增长。“我们计划通过拍摄《南岩往事》这部电影,保留拍摄场地,形成长期的影视基地,吸引更多影视制作团队前来取景拍摄,为南岩村今后成为闽东影视热点奠定基础。”陆雨鑫有着清晰的规划。

  特聘指导员到村后怎么做?宁德梳理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提供给特聘指导员申报,“谁能干谁上”,推动特聘指导员“围着项目服务转”,有效促成400余个项目落地实施。

  通过重整“空心村”、盘活“闲置房”、开发“抛荒地”等措施,特聘指导员们推动蕉城区城南镇金蛇头村、霞浦县三沙镇东碧村、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和四坪村相继“出圈”。

  截至目前,全市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为村庄谋划打造乡村旅游、农耕研学,直接带动村民就业8900余人,村集体增收930余万元。

  扎根泥土,步履不停。当前,宁德市各地纷纷启动第二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公开招募工作,“新农人”筑梦乡村的故事正在续写。

乡村振兴宁德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