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来兴化府街区,慢享“新中式”在地文化

来兴化府街区,慢享“新中式”在地文化
2024年06月21日 10:16 东南网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以“闽风宋韵”为主题,不定期开展古风演艺活动,成为街区一道亮丽风景线。陈晓威 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以“闽风宋韵”为主题,不定期开展古风演艺活动,成为街区一道亮丽风景线。陈晓威 摄

  东南网6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

  观展会,透过精美的艺术作品读懂背后的匠人巧思;逛集市,近距离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述老手艺的新故事;看演艺,为表演者精彩的一招一式喝彩……刚过去的端午节,莆田许多人选择“原地度假”,在家门口邂逅一场“新中式”在地文化。

  上午7点,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大路街上的小吃店主俞建炳已经烙了好几批春卷皮,衙后街上的马蹄酥小店也准点出摊,卖手工藤艺家具的铺面准备迎接早市的客人……白天,它是“老莆田”熟悉的“城里”,街巷里的老字号定位着记忆中的乡愁。华灯初上,它是莆田人触发夜生活的地标,到县巷赏文玩、看演艺,到非遗艺术馆“涨知识”,到庙前、坊巷、后街品美食,在1362米的6条街里,慢享一种“可持续”快乐的新生活方式。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莆田市区中心地段,是莆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组成部分,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至今依然保留着1000多年前宋朝时的格局。2023年,街区在县巷打造了“非遗一条街”,建设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莆田非遗艺术中心等,引进错金银、木雕、泥塑、皮雕、玉雕等非遗项目,不定期举行莆仙戏、十音八乐、舞龙弄九鲤等曲艺、民俗表演,全方位展现莆田非遗风采。

  县巷,得名于旧莆田县衙所在地。修缮前,这里是主营书画、画框装裱、笔墨纸砚的文玩一条街。如今,自带“前世记忆”的县巷集艺术精品展、非遗技艺展示、古风集市、演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解锁国潮新玩法。

  游客们可以到街区看展会,流连于木雕、金银珠宝、留青竹刻等件件艺术精品中,感受地方文化魅力;动手体验扎染、古法灯笼、香篆等项目;尝红团、龙花担泗粉、龙须糖、东阳饼、糖画等地方风味,吃的是味道,品的是记忆和传承。

  陈春晖是莆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工艺雕塑第三代传承人,拥有精湛的雕刻、泥塑技艺。为人热情的他喜欢观察行人,常常谈笑间就把对方“捏”了出来,店门口的泥塑台每天晚上都吸引众人围观。

  正是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坚守,让在地文化具象化。6月7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兴化府街区启动,全省53个优秀非遗项目和178名传承人齐聚于此。福州软木画、厦门漆线雕、平潭贝雕、泉州拍胸舞、柘荣布袋木偶戏等非遗技艺展和精彩演出,让市民游客一次即可欣赏全省100多项非遗项目,也助推非遗“心间记忆”转化为“指尖经济”“舌尖经济”。

  “惠普慈航”银鳕鱼、“永保祥和”南日鲍、“妈祖喜面”红菇卤面……6月7日、8日,连续两个晚上,不少市民选择参加“妈祖筵席”长街宴作为家人团聚的端午大餐。在热闹的街区品尝“红团宴”“妈祖筵席”等带着文化味的地方特色美食流水席,已成为市民抢不到名额的“节日限定”。

  “今年端午小长假,古街太热闹了,两天时间都不够逛,有些非遗项目还没打卡就结束了。”莆田市民吴琴说,慢下来看非遗达人秀绝活,走“新”更走心。

  6月8日,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的43名学生身穿汉服在古街过端午,在古厝古建里访古探幽,在民谣吟诵里深化家乡认同。这样的文旅+研学愈发受到家长的青睐——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扶着老人,既能满足大人的“文玩”需求,也能让孩子找到动手和开眼的乐趣。让亲子变“搭子”,共享非遗之乐,正成为兴化府街区的常态风景。

  近日,一群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回到家乡莆田,兴化府街区是他们探亲“地图”中最重要的一站。吃着熟悉的红团,游客林书中操着莆田乡音说:“这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来了还想来。”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