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李建强丨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让红色题材IP走进年轻观众群

李建强丨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让红色题材IP走进年轻观众群
2024年06月21日 10:27 新浪新闻

  在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背景下,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诞生恰逢其时。它既是一个探索的成果,也是一条实践的路径,包含了两方面的启示,即红色经典主旋律IP的传承、发扬与扩大,以及通过不断突破的艺术创新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抵达。

  这部电影我先后看了两遍,第一遍的感觉是惊艳、浪漫、洒脱,风情万种、才华横溢;第二遍的感受则是精致、饱满、超拔,正义凛然、美不胜收。

  有人可能认为,红色经典因为抒写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历史,表现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气壮山河的历史人物,蕴含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必然会吸引观众并产生艺术感召力。这样的认识在今天显然有些过于主观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全媒体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极其分散,社会的热点和关切不断发生转移,红色经典如何更好地观照现实,与时代共鸣,与观众共情,始终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和探求的命题。

  尤其是舞剧电影这样“高雅”的艺术形式,主打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题材,如果缺少创意,就难免会有一点牵强古板生硬的味道。

  《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原舞剧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和强化各种内容形式要素,包括青春活力、红色记忆、弄堂味道、家庭氛围,以及叙事营造、细节铺张、时空转换、焦点透视等,对这一红色经典进行全新演绎,其场景别开生面,色彩绚丽夺目,音频处理精准到位,特效水准闪亮出彩,加上美轮美奂的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将光影技术和舞美艺术融为一体,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结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甚或可以说,我们已经多年没有在银幕上看到这样震撼人心、别开生面的舞剧电影了。影片想不吸引眼球、不打动观众都不行。许多观众看完以后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其内在的机理和根由即在于此。而我得到的最大启迪是:原来,《永不消逝的电波》也可以这样来讲述、这样来表达!

  围绕该片的创作,有两点特别值得一说。

  第一,过往我们谈艺术创作,总是习惯性地强调:内容为王。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没有错。但必须看到,全媒介时代降临后,所有的艺术样式都正在被重塑,受众的艺术视野也在不断被打开,且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突进和普及,还将不断被重塑和拓展。只有融合创新才能打破传统的、既有的交互模式,打造更畅通、更美好、更受观众欢迎的现代艺术抵达路径。

  许多年前,一些著名的电影批评家就提出,电影“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界限应该打破,而且只有打破了,才能创造出更有品质的艺术价值,“形式感让作品变得神圣而有力量。”可以说,电影的尝试、探索、进击贯穿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整个创作过程,这部舞剧电影的成功,就在于以高度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融会各种样式元素,以强烈的整合性带动舞剧的影像化叙事,用“舞蹈”和“影像”的结合,用“动作”和“光影”的交汇,充分释放中华传统美学的能量,大大扩展了电影语言的表现范畴和界限,也使舞剧的潜质和潜能得到了开掘,爆发出新的巨大的艺术矢量。其别出心裁的创意、精美深湛的制作、超拔一流的品质令人叹为观止。             由此看,红色经典并不是一个固化的、僵滞的概念,它既需要突出红色基因,强调红色精神血脉的赓续和弘扬,给观众以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因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规范和要求;但切忌自我拘囿和墨守成规,更不能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红色电影的题材内容浩如烟海,可以开掘的经典亦卷帙浩繁,重要的是在坚守其本质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意,不断提升内在品质,更多地回应现实关切,更好地凝练时代精神,更有效地走近现代生活和新时代的观众,使红色题材和经典生命之树常青。而在这个行程中,人物故事、题材内容的开凿发掘极为重要,影像语境、表现形式的破茧再生同样不能忽略。

  第二,新的视野才能开创新的天地。《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舞”和“影”的结合上创新创意多多,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勇于向既成经验挑战,摆脱程式规范的约束,致力于新的开拓和新的表达,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中国舞剧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现代舞剧电影在我国历史上是有过探索的,但是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当中是找不到对应归类的,它里面所列的“戏曲片”“歌舞片”“歌剧片”都还恪守较为严苛的标尺,很难包容我们今天看到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别具一格的作品。时代要求理论规范的革新,也期待实践不断突破性的回应。《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成就和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

  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舞剧电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基本上都是在舞台上演绎,主要通过纪录式地拍摄完成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则大尺度地突破舞台限制,大量采用外景和实景,辅以历史纪录片的场景(这些历史影像的精准使用,使观众产生自然而然的代入感),并充分运用蒙太奇的思维和节奏(不仅仅是手法),将舞台假定性与电影纪实性巧妙结合;

  再如,影片跳脱传统戏剧电影的线性叙事方式,将平行叙述、交叉叙述、环形叙述、主客观交替叙述融为一炉,尤为重视影调、景别、色块、构图、线条、对比、隐喻等造型手段,借助于一系列精心建构的光线设计甚至光影特效,为中国舞剧电影开拓了一个新的非常广博自由的创作空间,把舞剧从原有的时间、空间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承袭的传统规制和表演格式中解放出来。

  高度的影像化让舞剧像长了翅膀一样,不着一字剧情诠释、一句唱词说明而尽得神采风流,将人民革命斗争的如火如荼、先烈志士的理想信仰、敌我阵营的扑朔迷离、情意深重的艰难抉择等丰富的历史内容与当下现实紧紧链接在一起,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使人耳目一新(据导演介绍,因表达内容的丰满多重,他们也曾考虑添加少量字幕说明,但出于对影像能量的笃信,最终打消了这一念头)。它不仅是一出极精彩的舞剧经典,而且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光影作品,是一次舞蹈、戏剧、电影的多声部合奏,是一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复合声部齐唱——在传统的经典之上创造了新的经典。它是新时代中国舞剧电影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收获,也实实在在地启发我们对影像的创新创造进行更多新的思考。

  “电影”原本是一个开放动态的概念。我觉得,从整体上说目前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还有不小差距,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定无所作为,不能在有些特色类型上独树一帜,在一些样式品牌上后来居上。上海近年在戏曲电影创作上稳扎稳打深耕细作,在全国打响了品牌,现今在舞剧电影创作上又异军突起卓见成效,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电影的高质量发展,电影强国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于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随着电影的边界被各种数字媒体所催化,电影的疆域和形态将不断被拓展。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自己的超常实践,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生态,为舞剧电影创作走出一条坚实的新路,也进一步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大大提振了中国电影的想象力、创造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对于上海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更是提供了如何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的经验。从这些意义上说,值得我们为之叫好点赞。

   文: 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图: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