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写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写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
2024年06月22日 06:18 人民日报

  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千年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保护优先,水脉连着文脉

  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碧波荡漾的北运河,犹如一条绿色飘带。摄影师马文晓走在运河沿岸,不时举起相机记录,在他的镜头中,绿柳拂堤、芳草如茵。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北运河润泽京津冀。近年来,北京实施有针对性的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通过区域截污治污、河滨带生态修复、滩地小微湿地及城市公园建设,大幅改善北运河水质。

  “2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航拍时,目之所及多是化工厂房。去年我又拍了一次,看到的是一片蓝绿交织的美丽景象。”这些年,马文晓用上千张照片记录了运河的变化,为运河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成长档案”。

  大运河沿线各省份全面建立河长制,水环境实行按月全面监测。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重现大运河。

  大运河是水路,更是文路,串起沿线8省份的“运河情”,串起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

  河南开封,运河穿城而过。“考古探方内,地面至地下12.5米,依次叠压着清、明、元、宋、唐数个朝代的文化层。”讲解员宋世超向游客讲述州桥遗址发掘进程和成果。堤岸石壁上北宋雕镌的海马、鹤禽、祥云纹饰,构成一幅长长的精美画卷,令游客连连赞叹。

  州桥遗址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万多件,通过一道道地层线,可以清晰观察到大运河通济渠开封段由宽而窄的沧桑变迁。“对研究北宋东京城和大运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介绍。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一首读不完的诗。作为一条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超大体量文化遗产,大运河拥有河道、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各级各类遗存超1200处,水工设施等重要代表性遗存368处,构成了一条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首次提出大运河文化带;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发布实施;2020年,《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发布;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进入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开启新篇章,推动古老大运河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勾勒生机勃发的新画卷。

  古今共融,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首座“国字号”大运河主题博物馆,成为新的文化载体。

  在“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的陈设展区,参观者一抬头,就能看见瑞兽海马脚步轻盈地奔驰着,守护着船只从州桥下穿桥而过;一点击,自行滑动的屏幕呈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旧貌换新颜……

  “展厅文物墙中暗藏玄机,10处精心设置的深入解读点带观众领略木岸狭河、河道总督署和一粒粟的故事。”博物馆典藏征集部工作人员田帅介绍,“展览广泛运用场景复原、投影、互动体验等多种展示手段,增加参与感和互动体验,让大运河的故事在探索中传承、在交流中共鸣。”

  通过展示大运河历史遗存,沿线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等得以再现。

  悠悠运河,青青杨柳。天津西青杨柳青镇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古镇。大运河带来的不仅有繁华的商贸,更有深厚的文化,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杰出代表,已有数百年历史。

  走进杨柳青古镇,依然画坊林立、字号满街。“玉成号”年画坊里生意不断,店主张宏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引来八方游客,也给非遗带来新活力。

  杨柳青从事年画产业的企业达20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古老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后继有人、繁荣兴盛,彰显“年画之乡”的生机。

  大运河沿线孕育了繁盛的运河文化,集聚了物质文化遗产1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多项。

  大运河不仅是促进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也是奔腾在人们心灵河床上的文化之河。

  6月,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在浙江杭州大剧院上演。10年前,这部作品正是在这里首演。

  “10年间,我饰演了剧中的孩童、撑伞少女、妇人、为保护大运河奋不顾身的志愿者……”舞蹈演员李婷是剧中饰演角色最多的演员之一。她说,这些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勾勒出保护大运河的群像。

  《遇见大运河》在大运河沿线巡演,并走向世界。“我们用舞蹈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讲好运河故事。”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说。

  北京举办“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动,浙江推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江苏举办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艺术节……一批批大运河主题的文艺作品、文艺活动不断涌现,挖掘和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促进大运河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鲜明符号和重要载体。

  因河而兴,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夜幕四合,满载集装箱的货船缓缓驶离山东济宁龙拱港,沿着大运河向江苏徐州进发。

  船长杨永军转动船舵:“这些年,在运河上开的船越来越大,从载重不到100吨,到100吨、1000吨、2000吨,航程也越来越远喽……”

  变化背后,是济宁为“通江达海梦”付出的努力:整治改造运河河道,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将龙拱港建成内河首个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港口……大运河这条水上经济大动脉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大运河沿线各地实施综合保护工程,整合沿线众多历史遗存、博物馆群落和文化休闲体验点,实现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让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当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下船喽!”恰逢周末,浙江湖州南浔古镇頔塘风情街码头上人头攒动,一船船游客从古镇内的徐家弄码头出发,顺着大运河到达音乐节现场。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诸鹏辉很兴奋:“从没试过坐船去音乐节,很新奇!”

  观看一场音乐节,收获远超一场精彩的演出。“我提前过来,在河边民宿住了一晚,逛了一些景点,还买到了辑里湖丝。”来自江苏苏州的游客张敬康说。

  因河而起、因河而兴、因河而美,通过丰富运河水上旅游业态,开设“水上餐饮”“水上客栈”等项目,南浔构建起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同样的故事,在大运河沿岸接续上演。

  安徽宿州,新汴河河畔,清澈的河水从新修建的闸口涌出,被四通八达的沟渠引入农田,滋养农业发展;浙江杭州,老厂房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年轻人参观打卡;山东聊城,东昌湖畔建起书房,公共文化空间点亮美好生活……

  当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建设,沿线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持续推进,市民公园、文创园区等多元文化空间不断增加。承载着新时代新文化,大运河生生不息,迸发出新的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2日 02 版)

年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