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打卡国家工业遗产|藏在昆明山洞里的光学历史博物馆

打卡国家工业遗产|藏在昆明山洞里的光学历史博物馆
2024年06月22日 17:29 云南网

  编者按: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

  2023年12月,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了《云南省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省第一个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办法,其中提到了支持利用云南省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工业旅游项目。

  截至目前,云南已经拥有六处国家工业遗产,分别是:昆明钢铁厂、石龙坝水电站、临沧凤庆茶厂老厂区,昆明市西山区国营第二九八厂旧址、易门铜矿以及曲靖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云南的这些工业遗产,感受曾经的工业文化,重温劳动者的精神与智慧,领略底蕴深厚的工业文明。

  滇池西岸的海口镇,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偏僻而靠山的隐蔽地势,让这里成为抗战时期大批工厂内迁昆明的绝佳选址,其中就有中国第一个军用光学仪器厂。

  因大批军用光学器材损坏后送原厂维修需要大量资金,1936年,兵工署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处及其所属修理工厂在南京正式成立,周自新任处长。

  1937年初,筹备处先后派出技术员赴欧洲考察光学加工技术并洽谈合作。但此时,因当时沿海口岸都被封锁,购买的仪器和材料只能从海上抵达越南,经滇越铁路运到昆明,于是,兵工署决定将军用光学器材工厂建在昆明,这样还可以缩短光学器材的运输旅程从而保证其质量。

  1939年1月1日,中国第一个军用光学器材厂在昆明南郊正式建成投产。由于此时昆明已经是日军空袭的重点对象,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筹备处决定另选厂址,建一个专门生产防空袭用的军用光学测远镜厂。出于防空袭的考虑,工厂设计利用海口地势和地质条件,以山洞为厂房。

1940年昆明海口光学厂空中摄影(5000:1照片)。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提供1940年昆明海口光学厂空中摄影(5000:1照片)。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提供

  就这样,光学器材厂在海口扎下根来,主要生产军用双筒望远镜、迫击炮、测远镜、指北针等军用品。这个厂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军事光学仪器厂,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

  1939年4月,工厂用自己制造的零件组装出了中国第一架军用“6×30”双筒望远镜。同时还设计试造出迫击炮瞄准镜、望远镜、测远镜等,为抗战提供大量军用光学仪器,为抗战贡献了力量。

  1951年6月5日,工厂更名为国营二九八厂,1957年正式启用第二厂名“国营云南光学仪器厂”。1958年初,云南光学仪器厂开始研制红外夜视设备,1959年研制出第一批合格的红外变像管,标志着生产方向由可见光仪器向红外夜视仪器的生产扩展。同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具夜间驾驶仪,1962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套导弹地瞄仪器,1965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支微光像增强器。此后,在这里生产的一系列产品缩短了中国在精密光学仪器制造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016年,云南光学仪器厂建厂八十周年的时候复产“中国第一款军用望远镜”(一九三九年版)作为纪念,按照朱美贞绘图、龚祖同考核、周自新审定的中正式望远镜图纸,配件的生产过程、材料工艺、模具设备严格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

云南光学仪器厂内光学历史博物馆内景。罗菁 摄云南光学仪器厂内光学历史博物馆内景。罗菁 摄

  如今,“国营二九八厂址旧址”成功申报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并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思政大课堂。工厂旧址由13个山洞组成,洞内纵横交连,总长近1800米,面积近11000平方米。2016年,工厂将4号山洞,改建为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馆藏有朱德题词、珍贵文献图片、不同时期的光学设备及仪器。所有展陈品有历史可考、有实物可看、有故事可讲、有经验可学。工厂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强军报国的故事、光学兴国的故事,致力于专题党课、基地参观、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强化党员党性教育。建馆以来,已成为党政机关、武警公安、兵器系统、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开展爱国主义、党性教育、国防教育、红色现场教学的重要场所。

  云南网记者 彭锡 通讯员 罗菁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