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大运河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发布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大运河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发布
2024年06月22日 23:16 新浪新闻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文 苏蕊/摄)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6月22日晚,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发布“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

  “探江苏地域文明之源,答何以中国之问。10年来,江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参与运河考古,3项成果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建城、兴业、文化等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拾峰说。

  城依河而建。唐代官河、蜀冈北门、桑树脚大型建筑基址等遗址,揭示了大运河造就的“天下之盛”唐代扬州城。下邳故城、溧阳古县、盱眙泗州城等城镇遗址反映了大运河主干和支线在江苏境内交织成网,在塑造“水韵江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业缘河而兴。淮安板闸是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木板衬底的水闸遗址,见证了数百年漕运的兴盛与变迁。苏州元和塘古窑烧制的“金砖”由大运河运送,成为紫禁城御用物料。大丰丁溪、东台缪杭等近百处盐业遗迹,揭示出两淮盐业与大运河共兴共荣。

  文因河而盛。南京西街六朝城门、镇江铁瓮城、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等遗址遗迹,揭示了江南早期运河孕育的都邑体系。苏州黄泗浦、樊村泾等港口遗址实证了大运河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力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一河通古今,一脉传千年。江苏将深入寻脉运河,系统保护运河,创新用好运河,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江苏省考古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