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场理论宣讲“成团秀”带来了什么

一场理论宣讲“成团秀”带来了什么
2024年06月23日 06:49 中国青年报

      初二女生陈锦都想当外交官,但她不敢说出来。

      上小学时,别人问她的理想,她脱口而出:“当外交官!”结果给自己招来了嘲笑,陈锦都因此懊恼了许久。

      对于这个生活在贵州省盘州市的小镇女孩来说,“外交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初中的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蒋秋月又问起大家的理想——这是班会上常常聊到的话题。陈锦都终于鼓起勇气,说出在心里盘桓已久的梦想。没想到,她话音落下,全班同学一起鼓掌。蒋秋月鼓励她:“就算不能完全实现目标,你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也会有很多收获。”

      最近,在盘西会议中心的大舞台上,这个初二女孩坦然地讲出了自己的梦想故事。

      今年4月,共青团盘州市委发起了一场“青春大比武,talker成团秀——盘州市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初赛共有101支队伍报名:“成的不是男团、女团,而是宣讲团。”最后有15支队伍进入决赛,其中有4支队伍来自学校。

      在准备讲稿、观摩比赛的过程中,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也在悄悄成长。

      “推他一把,会有更大的舞台”

      这场比赛的参赛选手大多是成年人,在候场区,这几个初二学生更显得瘦小,白衬衫上的红领巾很显眼。对于小选手来说,这场比赛有特殊的意义。

      蒋秋月是盘州市第十一中学的大队辅导员。她知道,这些孩子年满14周岁就该退队了,这是孩子们退队前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也是她给他们上的最后一堂队课。

      经过师生讨论,宣讲的主题定为“青春的颜色”,由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初赛的海报是侯依然利用课余时间画出来的。这个小女生习惯否定自己:“我只会画画,其他方面不出彩。”

      记者提醒她,讲稿里有她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经历,她改口说:“我只是在画画和运动上还可以,其他方面不出彩。”

      对于班主任蒋秋月来说,鼓励孩子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当老师久了,能看出学生是‘真的不想做’还是‘其实很渴望但是不敢做’。”

      有一年运动会,班里的长跑项目一直没人报名。一个学生告诉蒋秋月:“侯依然跑步很快,小学时还拿过奖。”

      但侯依然迟迟没有报名。蒋秋月和她聊天:“你是不想参加,还是不能参加?要是不想参加,这个项目空缺也没关系。”但蒋秋月从侯依然的眼神中看出来,她其实很想去。

      反复聊了几次,蒋秋月才了解到,这个活泼的小姑娘爱跑爱跳,但是总被家长批评“没有女孩样儿”。侯依然担心参加运动会又会被家长责备,因此迟迟不敢报名。

      蒋秋月用奥运冠军全红婵的故事鼓励侯依然,又跟她的家长沟通,侯依然这才放心地报了名。

      男生支太然读小学时就很想当主持人,央视主持人康辉是他的偶像。支太然记得,在一次班级的海报解说活动中,蒋老师注意到他的表达能力不错。蒋秋月说:“他音色很好,但不自信,所以一有机会就让他上场。”这个有些害羞的小男生先是主持学校的入团等活动,今年年初又主持了学校的新春音乐会。

      蒋秋月说:“很多孩子,推他一把,会有更大的舞台。”

      几个孩子分头将自己的故事写成初稿,满怀信心地开始排练。

      猝不及防的“失败”

      排练不能占用孩子们的上课时间,只能在休息时间里挤。

      十一中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们中午回宿舍休息,下午两点半上课。侯依然记得,排练那段时间,他们每天中午提前起床,两点钟来到教室,抓紧时间排练。

      即便这样,对于排练节目来说,时间还是远远不够。虽然孩子们自信满满,但蒋秋月心里清楚,他们的节目其实不算出彩。

      那场比赛他们得了第八名。有的小选手觉得难以接受,公布结果后一直在后台哭。

      晚饭时,孩子们的情绪平静了,开始复盘这次经历。蒋秋月感到:“他们学会反思了。”她告诉孩子们:“这次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课,以后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也可能失败,要学会接受。”

      比赛期间,支太然听了很多队伍的宣讲,这个初二男生认为:“有些人可能认为理论有些枯燥,但我感觉它就是事实。理论能告诉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能点醒我。虽然我们在生活中要抱一些幻想,但不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里。”

      两三个月下来,蒋秋月也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成长:“面对失败、接受失败更坦然了。”

      来自十一中的小观众则有另一番收获。

      今年年初,十一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新春音乐会,学校团委书记艾继阳请班里的20个同学当志愿者。他们需要服务观众、保障演出,没能看到节目。一个女生说:“听到同学讨论节目很热烈,我觉得有点失落。”得知这场比赛后,这群小志愿者缠着老师,终于弥补了遗憾。

      在学校里,“奉献”“利他”也是常常出现的话题。

      初一女生毕娜婷记得,在道德法治课上,老师组织过一次辩论会:“你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是只顾自己的人?”她的脸上露出不屑:“还有几个同学选了‘只顾自己’,我们赢得很容易。”

      观看这场比赛时,初一女生何丹丹印象最深的是消防员呈现的节目。“看到他们为救人献出生命,一下子特别震撼,我也想成为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身边的榜样

      盘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三名女生也参加了这次比赛。

      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系的党支部书记,冯琪看到过这些孩子的迷茫:“她们刚进学校的时候,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想干什么。”

      在校学习两三年后,学生们未来的方向逐渐清晰。采访中,一个女生说未来想开一家舞蹈工作室,另一个女生想开一家早教培训班。

      冯琪认为:“不一定是为祖国做多么大的事,但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把它做好。”

      在比赛中,冯琪等两位教师讲述了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带领团队研究原子弹的故事。

      幼儿保育专业的韩雪认为,自己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听老师一次次讲述邓稼先的故事后,她觉得:“我也可以多花一点精力去坚持做事,能做到更好。”

      幼儿保育专业的另一名参赛队员也颇受感动:“他(邓稼先)有目标,我们也有目标。我的目标就是教好祖国的每一朵‘小花’。”

      盘州市第十中学的初三女生李荣鑫和班主任老师严明明作了一场关于榜样的演讲。在他们的讲述中,有李大钊、青年志愿垦荒队、黄文秀等榜样的故事。

      这些榜样里面,李荣鑫印象最深的是黄文秀。这位年轻的扶贫干部在回村的路上遭遇山洪,因公殉职。

      2018年,李荣鑫全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村里来到盘州城区。她记得,以前家里条件不好,住的是铺着瓦片的木房子。那时房间窄小,“加起来可能只有现在的客厅到厨房那么大”,经常有扶贫干部来家里走访。

      关于未来,李荣鑫说自己还没想那么远,她只知道,要成为给社会、给别人作贡献的人,“最起码不能当社会的蛀虫”。

      这场决赛距离中考只有一个星期,班主任严明明对自己的爱徒充满愧疚。但李荣鑫很坦然:“出来比赛和在学校里都是学习。”她一笑就露出小虎牙:“我有一点社恐,这次正好有展示的机会,可以锻炼一下。”

      面对中考和高中志愿,她曾有许多纠结。

      老师讲述的袁隆平的故事给了她一些力量。“袁隆平爷爷做杂交水稻研究,有‘禾下乘凉梦’,当时肯定也有许多杂言碎语,但是他就是坚定目标。我也向他学习,坚定心中的目标。”这个成绩出色的女生决定不再纠结,将中考的目标定为当地最好的高中。

      准备这场以“榜样”为主题的宣讲时,李荣鑫也注意到了身边的榜样。

      盘州有位名叫万磊的交警,他是盘州当地的名人,不论风雨,他都会站在路口执勤。李荣鑫以前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指挥交通本来就是他的职责,我觉得很平常。”

      深入了解了这位交警的故事之后,李荣鑫的看法变了。“(天热的时候)有的人会站在树下乘凉,但他会一直站在路口。”盘州的雨季总是阴雨连绵,他依然冒着雨指挥交通。不仅如此,每逢孩子放学,这位交警总是在附近护送孩子们过马路。对待老人、背着背篼赶集的人、行动不便的人,他都很有耐心。

      “以前觉得榜样很空洞、离我很遥远。”她现在对那句古老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了共鸣,“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班主任严明明说,初三学业紧张,学生们回到宿舍常常十一点了。备赛期间,台词反复修改。他记得,头一天把台词交给李荣鑫,第二天彩排时,几位老师还需要看着台词,但李荣鑫往往已经背下来了。

      严明明都觉得不可思议:“她哪来的时间?”这也让他惭愧不已:“我们讲的是‘身边的榜样’,这就是我身边的榜样。”

      比赛后的第二天,午休还没结束,参赛的几个孩子冲到蒋秋月的办公室,七嘴八舌地反思昨天的“失败”。

      这个说:“我应该当场作画!”那个说:“咱们表演形式太单一了,我当时应该说一段Rap(说唱)。”随即现场表演了一段Rap。

      看着七嘴八舌的孩子们,蒋秋月觉得很欣慰:“他们接受了这次所谓的‘失败’,也在不断反省。”

      又有一个孩子提议:“咱们从现在开始准备,明年还有机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谭雅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许革,王聪聪,李沛然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