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2024年06月24日 07:42 宁夏日报

  编者按

  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宁夏作为唯一全境纳入“三北”工程六期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省区,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前沿阵地。一年来,我区各地各部门担当作为,奋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各项任务稳步推进。截至目前,营造林20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9万亩,保护修复湿地21万亩,工程治沙13万亩,光伏治沙14万亩,呈现出整体向好、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银川市区航拍图。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银川市区航拍图。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

  沙水相依 枕梦星河

  “隔窗可观沙、卧榻可观星、伸手可摘星,这种体验太奇妙了!”6月20日,从浙江杭州到宁夏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旅游的萨沙说。

  从美丽壮观的大漠朝霞到天水一色的黄河落日,从惊险刺激的沙漠冲浪到银河浩瀚的大漠星空,再到诗与远方的南岸半岛黄河·宿集民宿集群,随着防沙固沙科学体系的建立,中卫市以沉浸式体验游为特色,建成黄河宿集等一批高端休闲度假产品,让游客解锁沙漠游的更多玩法。“没有治沙,就没有沙坡头景区。”扎根腾格里沙漠30多年的治沙人、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感慨道。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新一批认定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入选,成为宁夏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沙漠旅游度假区。

  多年来,中卫市通过锲而不舍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工程建设,治理西风口、北干渠系等八大沙区73.1万亩,市域内沙漠治理率由47%提高到90%,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逆转”。“我们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在腾格里沙漠北部打造锁边带,形成一道生态屏障,保护着我们的家园,保护着我们的黄河。”唐希明说。

  作为黄河入宁第一站,中卫市既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战役的核心攻坚区,也是黄河中上游十分重要的生态屏障,肩负着守护黄河安澜的重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启动以来,中卫市高起点规划腾格里沙漠、香山、南华山、清水河4大综合治理区,综合运用工程固沙、光伏治沙、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围栏封育等工程措施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规划到2030年,总投资26.82亿元,完成黄河“几字弯”荒漠化治理225万亩。

  “早些年,我们在沙坡头景区靠种庄稼、果树吃饭,现在随着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直接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村里人都吃上了‘旅游饭’。”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沙坡头村村民童发兵说。如今,沙坡头村靠沙吃沙,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全村42户农家乐年总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村里190多名村民在沙坡头旅游景区就业,年总收入达到1900万元。

  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到民宿建设运营、特色美食经营等配套产业旅游,使他们从庄稼人转型为农家乐的大管家、农村美食的巧厨娘、乡野工坊的手艺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宁夏沙湖景区。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宁夏沙湖景区。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

  “一半是繁华,一半是沙漠”。正是坚持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既防沙之害、又用沙之利,当前,沙漠区的光、热等资源被有效利用,中卫市沙漠旅游、沙漠光伏、沙漠农业等特色产业蓬勃兴起。2023年,中卫市共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8亿元。今年一季度中卫市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8%和62.6%。(记者 强永利)

  御沙丰草 惠民富民

  6月20日,一场喜雨普降吴忠市红寺堡区广袤大地,给近百万亩农田“解了渴”。

  红寺堡区气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红寺堡区年降雨量由过去的200毫米增加至目前的220毫米。红寺堡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同时,更多的移民群众享受到生态带来的福利。

  位于红寺堡区的宁夏永进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探索发展枸杞林下生态鸡鸭养殖和加工销售,试种甘草、黄芪、板蓝根、丹参等400亩,实现种植和特色养殖、产品深加工流通的深度融合。目前,成功注册两类农产品商标7件和“炎杞庄园”枸杞品牌。生态鸡鸭年饲养量达10万只,注册“美杞鸡”品牌,产品远销北京、西安等地,年销售收入近千万元。

  “我们公司种养收益比达4:6,形成‘以林养禽、以禽促林、林禽共生’的‘林+’生态循环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带动周边移民群众就近务工,年劳务创收达百万元。”宁夏永进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闫立林说。

  近几年,红寺堡区坚持以“谋”破题,面对新要求、新挑战,谋划储备重点项目5个,概算投资5.7亿元。深入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小流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该区坚持以“治”答题,破瓶颈、强保障、优服务,完成科学绿化造林、退化林修复、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新能源“光伏治沙”等项目。以“用”扩题,转化价值促发展。兼顾生态和发展,高质量建成毛乌素沙地西缘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一批可推广、可示范引领的标志性工程,着力打造“御沙丰草护牧富民”的沙农牧复合系统生态屏障区。

  同时,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林地资源活力,拓展增值途径。科学发展林下种植0.56万亩、林下养殖家禽10万只,带动企业和农户增收近千万元,让改革红利和生态福利惠及更多群众,逐步构建“集约、绿色、高质、高效、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近年来,红寺堡区森林覆盖率达11.5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红寺堡区林业和草原局林技中心主任田育蓉介绍,红寺堡区将厚植生态绿色基底,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力量。(记者 杨志挺)

  荒漠披绿 生机勃发

  “先扎草方格固沙,再在草方格中种植沙拐枣、柠条等灌木防沙防风,这样在草方格逐渐失去作用后,这些灌木依旧能起到防风固沙作用。”6月19日,在宁夏灵武白芨滩沙漠公园,灵武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杨微查看700亩流动沙丘治理情况时,看到今年开春种植的柠条、沙拐枣等植被均已成活,很是欣慰。

  没有参与过沙漠治理的人,无法真正体会一片贫瘠的沙漠被绿色覆盖是怎样的心情。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疫及生产技术科科长王小林已在这里工作22年。看着如今的自然保护区,王小林不由感慨:“以前夏天治理沙漠,沙子烫脚,如今生态变好了,‘伙伴’也来了。从拉菜拉水住帐篷治沙,到现在豹猫、猪獾、野兔、狐狸随处可见,连片的灌木林就是治沙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生命底色。”

  今年以来,灵武市充分发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谋划国土绿化、“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绿化示范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示范等重大项目,规划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任务6.82万亩。白土岗乡海子井村引进宁夏圣友德实业有限公司,对境内原本退化的草原植绿造绿,种植6万余棵树木,有效恢复了生态,同时巧妙运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等,对当地矿井水及养殖粪污水进行处理,达到工业生产及农耕用水标准,成为“多权融合”改革示范点。

  郝家桥镇大泉村距离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7公里路程,20世纪90年代,只要一刮风,村里人就犯愁。“每年开春,沙子打得人脸疼。到了坐果时节,只要一场风,果树上剩不了几朵花。”大泉村党支部书记杨克明提及防沙治沙成效,连连叫好:“风沙治理前,一棵苹果树能摘40到50公斤苹果,现在一棵苹果树能摘250至500公斤苹果,果农的腰包鼓起来了。”如今,大泉村的温棚一栋连着一栋,村民们依靠种温棚韭菜致富。“这都要感谢咱们的治沙英雄,没有他们,温棚都不敢搭建,更别提一栋温棚能每年带来2万元收入了。”杨克明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黄英)

  山水之城 绿色脉动

  石嘴山市惠农区是黄河流经宁夏的最后一个县(区)。在石嘴山三五排入黄段人工湿地,沟水在这里被净化后,顺流而下汇入黄河。

  石嘴山市久久为功,对排水沟流域进行生态治理,投资约9亿元,实施18个治理项目,在第三排水沟及三二支沟沿线建设7个生态湿地,通过植物吸附、微生物降解等措施削减污染物浓度,基本实现排水沟水量全处理。

  排水沟中碧流淙淙,岸上芦苇青青。退休老人芦文武在排水沟边遛弯儿,“这排水沟里的鱼、湿地里的鸟一年比一年多”。排水沟与黄河交汇处,一沟碧水汇入黄河之中:两水泾渭分明。就这样,一沟碧水向北流,中途被人工湿地重重净化,化为款款清流,注入母亲河“肌体”。

粮丰物阜,塞上江南。“四水四定”是破解宁夏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宁夏日报记者 王鼎 摄粮丰物阜,塞上江南。“四水四定”是破解宁夏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宁夏日报记者 王鼎 摄

  在位于石嘴山市的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有限公司A区泵站,管理人员李学军操作手机,对7100多亩饲草玉米基地进行检测管控。李学军介绍,借助自动化管理系统、暗管排碱、集中连片的现代农田建设模式,让前进农场达到亩均节水52%、节肥40%、增产10%,年节约灌溉取水量970万立方米以上。

  今年以来,石嘴山市抢抓全境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和“三北”工程全覆盖的“双优势”,谋划实施重点项目29个,完成营造林6.98万亩、沙化土地生态修复2.6万亩、退化草原修复1.6万亩、湿地修复4.5万亩。目前,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和生态治理等2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营造林5.2万亩,采取“以林养林”重点建设5000亩沙生产业植物园,创造“沙地增绿、经济增效、农民增收”新路径。

  这个夏天,石嘴山市各个工业园区“绿”意更浓、“绿”能更足。“公司将持续引领和推动氰胺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为石嘴山市打造世界‘氰胺之都’贡献力量。”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顾自安表示。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由2015年的72.6%提升至82.5%,黄河石嘴山出境断面平均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万元GDP用水量较2012年下降39.9%,贺兰山生态环境修复先后被列入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和国家首批15个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山水之城一派生机。(宁夏日报记者 苏峰)

  环境向好 林下掘金

  “是鹿?”已经在林区巡护多年的李雪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定睛辨认,他才确定真的是一只鹿。

  李雪伟在固原市原州区东马场林场贺家湾管护站干了20多年护林工作,这是他第一次在林场见到鹿,而且与鹿的距离只有10多米。

  提起2021年和鹿的不期而遇,李雪伟笑得合不拢嘴。“本来在六盘山保护区大生态圈才能看见的野生动物,在贺家湾管护区见到了,表明原州区的生态好起来了。”

原州区东马场林场贺家湾管护站林草葱茏。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郭小立 摄原州区东马场林场贺家湾管护站林草葱茏。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郭小立 摄

  之后的3年间,李雪伟不断与“新朋友”相遇。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候鸟迁徙时,有3对朱鹮出现在贺家湾。李雪伟说,这些都是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的功劳。

  作为护林员,李雪伟身在林中,常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而身在林外,家住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的村民马启军也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之变。

  贺家湾管护站位于原州区开城镇贺家湾库区上游,距离固原市区22公里,林区海拔1600米至1800米。

  马启军说,20年前,整个管护区域光秃秃的,一到秋冬时节,风一吹尘土飞扬,眼睛都睁不开。荒凉变美景,始于2009年。当年,原州区在贺家湾流域造林2.6万亩,栽植各种树木200余万株。

  今年,原州区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计划营造林10万亩,其中新造乔木林1.5万亩,退化林修复8.5万亩。贺家湾流域今年将造林3800余亩,其中新造林2600余亩,退化林修复1200余亩,种植苗木32.6万株,主要种植云杉、油松、桦树等,森林覆盖率50%以上。

  顺着盘旋而上的防火通道便可走进贺家湾管护站,正在林边巡逻的李雪伟认真地检查着防火设施。他说,三分种植,七分管护,进入防火期除了日常巡检外,还要在乡镇街道、学校以及周边村庄进行防火知识宣传,增强大家的森林防火意识。

  好林也要创造好价值。原州区现有林地面积123万亩,草地面积96万亩,林草面积占国土总面积410万亩的53%,森林覆盖率27.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84.7%。原州区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大力发展林下养鸡、林下养蜂、林下种植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今年争取林下经济补助资金100万元,林下养禽12万只,林下养蜂5000箱,林下中药材种植2500亩。(记者 郭小立)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