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理响中国】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上)

【理响中国】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上)
2024年06月24日 09:59 新浪新闻

  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革命性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契合社会主义本质,推动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意在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四化”提供根本条件,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历史前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使得以科技为龙头的生产力,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发展潮流,这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历史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质的飞跃提供了基本遵循,从而牢牢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历史主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也不断与时俱进,从邓小平同志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习近平总书记论“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生产力视角。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新中国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相关论述,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价值,校准了中国现代化巨轮的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论述,担负起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适应了全球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态势,必将指导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科技创新驱动和战略性创新人才推动,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质的飞跃提供生产力理论支撑。而这一切,都以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四化”提供根本条件,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历史前提。

  一、历史前提: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四化”提供根本条件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意在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四化”提供根本条件,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历史前提。

  中国近代史上,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浩劫,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是时代最强音。从“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四洲志》(即魏源《海国图志》的基础)、太平天国洪仁轩《资政新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建国方略》、全面抗战前民族工业“黄金十年”(1927—1937年),中国的现代化在近代不断重启,却屡屡中断……之所以中国的现代化步履维艰,没有找到正确道路,就在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打压、限制,根本上是落后、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及其代表(反动阶级)限制、阻挠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落后、腐朽、反动,导致近代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总根源。

  这一切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中国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刺激下,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发起的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培养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南陈北李、相约建党”[2]。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步步找到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此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个根本出路,就是通过革命打破旧有生产关系。例如,土地问题困扰中国数千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找到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即现代化的突破口。“解决土地问题的意义有:(一)使农民得解放。废除地主及一切压迫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为本题的主要意义。(二)土地问题不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痛苦,不能改良土地。”[3]这个根本出路,就是通过解放工农大众等劳动人民从而解放生产力“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4],即以生产关系变革,打开中国历史发展进步即实现现代化的总开关。

  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5]自从1921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人民谋求现代化有了主心骨,中国才进入“主动的现代化”的探索阶段。“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对于经济工作,尤其是工业,我们还不大懂,可是这一门又是决定一切的,是决定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这一切东西的,是决定社会变化的。因此,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经济工作,其中许多人应该学习工业技术。”“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经济,也不懂得别的什么有益的工作,对于这些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会做一种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该反对这种空头‘革命家’,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术知识。”[6]

  具体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推翻“三座大山”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牛鬼蛇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得以起步提供了根本条件和历史前提。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贡献,开启了中国历史进步的新纪元。“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为的是什么?就是要破坏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政府、旧军队。日本帝国主义占了我们的地方,我们还有什么生产力可以发展?这是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而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学过社会科学的同志都懂得这一条,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我们搞了多少年政治和军事就是为了这件事。”[7]

  新中国前30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积极探索下,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现在的小社和初级社,对于充分地利用劳动力和诸种生产资料,还是一种束缚。到了办大社和高级社的时候,就可以冲破这种束缚,而使整个生产力和生产向前发展一大步。那时候,更加需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为城市和为乡村服务的许多大规模的事业。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整个生产力,首先是人力。”[8]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四化”)的宏伟发展目标,并经过充分酝酿、认真研究后,最终调整成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个我国长期坚持的“四化”战略目标,其中,毛泽东尤其重视科技“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9]“四化”战略目标影响深远,一直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总目标。甚至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被称作“四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10]

  只是,寓于时代发展局限和社会主义建设本身的艰巨性,导致新中国前30年过于注重生产关系和人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11]当时,我们相对忽视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力自身的变革。

  但总体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来看,通过建立新中国和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工农大众等劳动人民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石和根本条件,是对中华民族近代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探索历史的深刻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觉代表先进生产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卓越展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历史前提。任时光流逝,这一不朽的业绩将永载史册。

  【作者简介:郭海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四级调研员。】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2]《红楼曙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北京大学》,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3页。

  [3]《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4]《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94页。

  [5]《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页。

  [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7]《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09页。

  [8]《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1页。

  [9]《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10]李景鹏:《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景跃进孙柏瑛何增科等:《专家圆桌“第五个现代化”启程》,《人民论坛2014年第10罗平汉方涛:《“四个现代化”到“第五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演进轨迹》,《探索2014年第5许耀桐:《法治德治共治自治“第五个现代化”独特内涵与历史轨迹》,《人民论坛2014年第10期。

  [11]《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16—917页。

  责任编辑:况家家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