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环时深度】中欧班列:“钢铁驼队”让内陆变“港口”

【环时深度】中欧班列:“钢铁驼队”让内陆变“港口”
2024年06月24日 05:3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觉珵】编者的话:4月26日,中国乌鲁木齐-意大利萨莱诺南通道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首次开行,40个集装箱的新疆产番茄酱途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跨越里海、黑海,最终于5月底抵达目的地。而同时发出、计划通过天津港以海运方式交付的番茄酱,却由于红海航道受阻以及高昂运费仍在港口仓库中继续等待。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供应链风险攀升的情况下,累计开行突破9万列的中欧班列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难得的稳定性,也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环球时报》记者近期在西安、乌鲁木齐等多个中欧班列重要节点采访时观察到,十余年来日夜驰骋在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不断创新,正在向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 

2024年5月25日,西安,X8157次中欧班列(西安—马拉舍维奇)从西安国际港站准备发车。(视觉中国)2024年5月25日,西安,X8157次中欧班列(西安—马拉舍维奇)从西安国际港站准备发车。(视觉中国)

  红海危机下,全程时刻表班列注入更多确定性

  5月底,刚下过一场大雨的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内积水未干,但中欧班列的发运工作丝毫不受影响:港区门口的一辆辆大卡车载着货物,排着长队等待入港;港区内,大量印有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标识的集装箱整齐码放,等待吊车将它们一个个“抓”上列车。“各就各位”后,嘹亮的鸣笛声接连响起,装载着50多个集装箱的列车如同一条长龙般动了起来,沿着天山向西驰骋而去。

  每天,多列中欧(亚)班列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驶出,跨越山海、联通东西。目前,由乌鲁木齐开行的中欧班列线路已达21条,通达19个国家。据中铁集装箱乌鲁木齐分公司国际联运部经理赵丽梅介绍,在乌鲁木齐乘上班列出口的货物中,约10%来自疆内,品类涉及钢材、机电产品、番茄酱、干果等;90%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比如广东、浙江、陕西等地,以纺织服装、日用百货、家具建材、电子产品等为主。

  “中欧班列的高效与稳定帮我们解决了难题。”新疆天顺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治平向《环球时报》记者称赞说,自今年4月起开行的中国乌鲁木齐-意大利萨莱诺中欧班列已经帮助其公司出口番茄酱超7000吨。

  据丁治平介绍,新疆是全球主要的番茄种植区和番茄酱出口地之一,每年向欧洲出口经过初加工的番茄酱约70万吨。此前,天顺公司主要通过海运出口番茄酱,但今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自去年年底以来,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导致红海航线受阻,多家航运巨头不得不避开这一航道,导致货运成本大大增加,全球海运行业受到严重影响。在红海危机之下,中欧班列的独特价值被进一步放大,成为动荡世界中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的“稳定器”,为一个个像天顺这样的企业提供了新选择。

  丁治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从天津港到意大利,一个集装箱的海运运费就高达5000美元,且需要绕行好望角,运输时间长达两个半月。相比之下,从乌鲁木齐出发、经由海铁联运方式运输的番茄酱成本更低,且时间更有保障,只需要30至35天。

  这条“番茄酱线路”也是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即按照沿线各国铁路商定的车次、线路、班期,以及固定的境内外始发、口岸、终到时间开行的中欧班列。2021年9月,中国国铁集团与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等国家铁路共同签署了《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编制与协作办法》。2022年10月26日,首趟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开出,运行9908公里,历时9天19小时26分准时抵达德国杜伊斯堡。今年6月15日,随着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这趟全程时刻表班列进一步从每周“两去一回”增加到每周“四去三回”,成为全国开行密度最大的全程时刻表班列。

  多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认为,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让货运列车像客车一样有了稳定、准确的运行时刻表,是中欧班列向更高效率、更具竞争力和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中铁集装箱乌鲁木齐分公司国际联运部主任业务员白汉国说:“过去,中欧班列可能出现我们查快递时遇到的情况,在某个站点就卡住不动了,而现在有了全程时刻表班列,我们可以承诺‘几日达’。”白汉国还介绍说,目前全程时刻表班列的运力“非常紧俏”,许多客户的产品都希望搭上它。

  开行近11年,再次进入重要增长期

  全程时刻表班列的开行和中欧班列在红海危机下受到欢迎,与该班列十余年来不断开拓创新、线路从无到有、运力从少到多是分不开的。今年5月25日,随着X8157次中欧班列(西安—马拉舍维奇)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9万列。以此为标志,中欧班列运行总里程已超7亿公里,联通境内122个城市,连接亚洲11个国家超100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3个城市;运送货物超870万标准箱、总货值超3800亿美元。

  自2016年统一品牌后,中欧班列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至2023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加到超1.7万列,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39.5%。开行万列所需时间由开行之初的90个月缩短为现在的7个月。

  业内人士认为,中欧班列当前再一次进入重要增长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班列往返于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快速增长的贸易需求让中亚班列在中欧(亚)班列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作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地,西安无疑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与参与者。2013年11月28日,由西安始发的首班中欧班列的目的地就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近11年过去了,西安国际港站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的车站,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往来的增长。

  西安铁达康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鲁来自哈萨克斯坦,2022年受总部委派到西安开设分公司。“短短两年,我们的员工从3名增加至20多名,每个月发运中欧(亚)班列的数量也从10列提升至70列。”苏鲁说。

  202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8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同期,陕西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中欧班列运输的货物品类也在发生变化,由开行初期的笔记本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日用百货等53大类5万余种。2023年以来,中国制造“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光伏产品正在成为中欧班列运量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越来越多的中企选择通过中欧班列开展汽车出口贸易。截至5月28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累计开行中欧班列汽车出口专列23列,出口汽车6000余辆。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尔表示:“过去,我们运输的很多是国外品牌的汽车,例如奥迪、宝马,但现在我们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中亚、俄罗斯和欧洲输送。”邵博尔形容称,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黄金通道”。

  “黄金通道”的成色越来越足,不仅让“中国好货”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运价走出国门,也为欧亚地区的生产商和贸易商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了贸易新通道。这背后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中欧班列的服务水平。

  目前,通过创新运输组织形式,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最大编组辆数和牵引质量分别提高到55辆、3000吨,国内段日运行里程可达1600公里、国外段可达1000公里,单列平均运量较开行之初提升34%以上,中国与欧洲间铁路运输时间较开行之初普遍压缩5天以上。不过,上海一家物流咨询公司负责人蒋飞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欧班列抵达欧洲时还要进行二次换轨,国外一些口岸铁路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换装能力依然需要提升。此外,货物清关需要多国协调,沿线国家通关和查验程序差异,导致关键边境口岸的拥堵情况时有发生,延长了中欧班列的交付时间。

  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更多动能与活力

  中欧班列已成为贯通亚欧大陆的物流大动脉,其辐射效应更是影响了许多城市、企业和居民,典型例证就是在西部内陆地区,越来越多的“港”正在涌现。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一个个路牌折射出这座城市与中欧班列相互塑造的过程。这里既有“秦汉大道”,昭示着这座千年古都昔日的“丝路繁华”;更多的是“欧亚大道”“港务大道”“港兴路”等道路,反映出西安如今的全新角色——陆港,而且是“国际陆港”。

  西安国际港站原名为“新筑站”,于2006年9月1日投入使用,原本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环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仅有7条线路,只能办理最基本的列车会让作业。2013年,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新筑站一下子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成为陕西中欧班列的始发站。2021年4月,“新筑站”正式更名为“西安国际港站”,从一个四等小站升级为一等作业站,实现了华丽转身。现如今,西安国际港站共有线路59条,年铁路处理货运量可达6600万吨。如今的西安国际港站已经是西北最大的铁路物流中心,也是中欧班列在内陆的集散中心。

  同样“由陆变港”的还有乌鲁木齐。“所谓陆港,就是陆地上的港口。”新疆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班列事业部总经理郑巍国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对标海港先进的运营模式,固定开行中欧班列,为客户提供稳定预期。

  再向西行,位于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是中欧班列的重要通道。这里常住人口不到10万,但铁路口岸却格外繁忙,2023年全年开行中欧(亚)班列达7762列。目前,每天有20列以上的中欧班列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出境或入境中国。

  霍尔果斯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于荣介绍称,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中欧班列西通道的重要支点。目前,经过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的中欧班列线路有82条,辐射境外18个国家、46个城市和地区。

  得益于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如西安、霍尔果斯等一批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搭乘中欧班列的“快车”,逐步发展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中欧班列助力重庆外向型产业产值实现年均30%的增长,助推义乌实现从“买卖全国”到“买卖全球”的转型升级。在四川成都、河南郑州,中欧班列为当地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等的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同样有着深远影响:德国杜伊斯堡港因中欧班列的开通吸引了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中欧班列的开行让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站业务量成倍增长,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匈牙利萨佐德韦格研究所政治分析中心主任佐尔坦对记者表示,中欧班列对加强欧洲、中亚等地区和中国之间的互联互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更多动能与活力。

  乌鲁木齐一家物流公司的总经理齐远称,经过多年发展后,中欧班列目前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升级关键期,这要求中欧班列运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形成服务细分市场、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核心竞争力。齐远预测,缺乏地理合理性、经营能力弱的线路继续被边缘化,先期布局合理、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线路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