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他们搭起一座桥,让世界阅读中国

他们搭起一座桥,让世界阅读中国
2024年06月24日 06:5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 李予澈 刘明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罗润】编者的话:“译者是搭桥人或摆渡人。我宁愿说,我自己就是桥梁,翻译过程像流水,它是动态的、流动的。”6月18日,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上,获奖者之一、德国汉学协会成员白嘉琳如是说。本届颁奖仪式表彰了来自12个国家的15位获奖者,其中数位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专访,讲述他们与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不解之缘。

  西班牙共产党主席、欧洲左翼党副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

  我创作的《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写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要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就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发,看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拥有更好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因此,让欧洲和拉丁美洲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获取信息并没有那么充分,所以这本书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阐述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本书非常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成果: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对整个中国来说都是巨大的财富,因为它从社会主义出发让中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让中国女性站上发展的舞台,展现中国女性的风采。以此书为契机,西班牙的许多城市,比如巴塞罗那、毕尔巴鄂、马德里、塞维利亚等纷纷展开各类会议,讨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事。

  特里尔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卜松山

  我出生在卡尔·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深吸引了我。54年前,我在德国汉堡大学开始学中国文化,我的作品《全球化语境里的中国思想——中西哲学方法的对话》主要聚焦于中西方对话,因为很多西方人难以真正理解中国,所以我们需要在中西方之间进行更多的对话、理解。

  对西方而言,中国是一个“黑匣子”,他们对中国一无所知,无法从课堂上了解真正的中国,只能从媒体上获得相关负面信息,因此形成很多刻板印象。这就是我为何要打开这个“黑匣子”。我想要打破中西方之间的屏障,让中西方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

  日本百年内山书店董事长内山籬

  我在大学时代选择进入了中国文学系,开启了我与中文的故事。毕业后一两年,我进入了内山书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内山书店跟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我们书店出版了诸如《宝林传译注》《现代中国语基础》等作为大学教材进入日本课堂,主要是由写教材的学者进行取材、编纂。此外,包括东京大学的一些日本大学采用中国出版的中文教材也是由我们书店引进的。

  韩中戏剧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汉阳大学名誉教授吴秀卿

  中国戏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原来的专业是研究中国南戏。后来开始对中国做民间戏剧调查,了解到从民间的傩戏地方戏到昆曲等精美舞台艺术。到目前为止,我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丛书”翻译出版了《一句顶一万句》等32本, “中国传统戏剧丛书”出版了昆曲《张协状元》等13本。这是世界上少有的系统介绍中国戏剧的丛书。

  60岁那年,我决定将中国戏剧以朗读演出的方式介绍给韩国观众。2018年开始做第一届中国戏剧朗读演出,目前举办了7届, 朗读介绍了23个作品,共吸引约7000多韩国观众。从第4届开始,我们和国立剧团合作, 在首尔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气的明洞艺术剧场举办,该演出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中国戏剧是让韩国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中国人思想感情的非常好的通道。好作品是属于全人类的, 应该让更多人享受。

  冰岛驻华大使馆前公使参赞、副馆长拉格纳尔·鲍德松

  1975年,19岁的我凭借奖学金项目第一次来到北京,开启了我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我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并开始阅读中国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和《老子》等。我明白了,了解中国的关键在于了解中国的过去。1987年,我获得去东京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机会,论文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我得出结论:写论文前必须全面透彻地研究《论语》,而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将《论语》翻译成冰岛语。于是我开始把古代中国文献翻译成冰岛语。

  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侧重于国家的治理,以造福人民。在习近平主席带领中国向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上对人民价值的强调在他的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达,包括实现脱贫、倡导和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都没有类似全面的政治战略和决策介绍。我竭尽全力将他的话简明扼要地翻译给冰岛读者,让他们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

  法国丝路出版社社长索尼娅·布雷斯勒

  如果你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中国文化,特别是关于新疆和西藏的文化,我想说那可能是2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依然记得,在旅途中有中国人送给我一颗西红柿,那对我来说就是友谊的象征和开始。后来,当我离开中国后,我告诉自己一定会回去,因此在2007年的时候,我又来到中国,也去了尼泊尔等国游览。我很快发现,很多关于中国的描述十分不恰当。

  我想要通过自己看到的去传达一个真实的中国,特别是这里的民族多样而统一的事实。这一决心也让我后续在2017年的时候成立了法国丝路出版社,并且出版了《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等书。我想提供给西方世界一种不同地看中国的方式,我觉得这非常必要。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哈姆迪

  从上世纪70年代,我开始慢慢对中国文化和中文产生印象,并逐渐萌发兴趣,然而我想说的是,汉语在阿拉伯世界是相对“年轻”的,需要更多翻译家、出版人、学者去推动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普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发现关于中国的哲学、思想论、文学甚至是戏剧正依托书籍不断地被外国读者看到和喜爱。

  我本身也是一名教师,承担着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中国文化的责任。因此,我一直致力于推动汉语教育,特别是让汉语成为埃及年轻人走入社会的一项“特长”,能够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实际的帮助。在埃及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已经成立了国家级的翻译中心。我相信,这一中心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在埃及的传播。

  阿尔巴尼亚知识出版社社长阿出版商协会主席于梅尔

  我觉得作为一个出版中国书籍的出版社社长,我们的义务不仅是做好翻译工作,同时应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致力于通过出版去传播中国文化。我觉得出版也是达到这一目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受益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2015年我们出版社参与了一个名为“14+1”的出版计划。“14”指的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不同国家,“1”指的是中国。另外,我们也与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大使馆有着密切的沟通与合作,一起推动中国文化在阿尔巴尼亚的普及和影响力。除了让阿尔巴尼亚读者看到中国的书籍,我们也致力于让更多读者领略阿尔巴尼亚文化的风采。例如,阿尔巴尼亚著名诗人伊斯梅尔·卡达莱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中文。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