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十年蝶变,悠悠运河绽新颜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十年蝶变,悠悠运河绽新颜
2024年06月24日 07:31 河北新闻网官方

  河北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十年蝶变,悠悠运河绽新颜

图为京杭大运河沧州城区段。(本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图为京杭大运河沧州城区段。(本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过去一年多,我们围绕大运河永济渠衡水段勘察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现隋及隋以后文化遗存85处,其中故城县42处,景县23处,阜城县20处。包括城址、村镇、单体建筑、墓葬、手工业遗址和航运遗迹等类型。”日前,记者见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强时,他正忙着整理资料,着手准备今年大运河永济渠有关城址的勘探工作,以期明晰城址布局、城址与永济渠的关系及永济渠开通后沿线城址的分布规律。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河北段大运河的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被列入其中。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来,保护、传承、利用带来的变与不变,在大运河河北段接续上演、交替呈现,古老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推进大运河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项目实施,河北一直在努力。”河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重点保护大运河文物本体、沿岸地上文物遗存和重要遗址遗迹,河北省持续推进大运河沿线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工作,完成大运河永济渠段、贝州古城遗址、临清古城遗址等考古勘察工作,开展大名府故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大运河邢台朱唐口险工、衡水郑口挑水坝等大运河文物保护工程,完成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景县华家口险工段等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审批。同时,组织召开大运河保护和考古研讨会,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学术交流,开展安全检查和执法巡查工作,依法处理破坏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风貌的行为。

  通过对文物本体的一系列创新性保护和展示,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以及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不久前,记者在沧州大运河畔南川老街看到,飞檐重瓦下有新潮的美食、文创店铺,也有运河书坊、非遗文化展厅等文化场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方士英,正在大运河畔向游人展示自己的石影雕作品《千里运河图》。

  “一部沧州史,就是一部运河史。我们沧州可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地级市。你们看,《千里运河图》中不但刻有沧州武术、吴桥杂技,还有闻名遐迩的沧州铁狮子、秀美的清风楼。”大运河成功申遗后,方士英眼见大运河沿岸城市共建大运河文化带风生水起,于是便有了雕刻大运河风光的想法。2022年6月,大运河(京冀段)实现跨省游船通航,这更加坚定了她完成好这部作品的信心。如今,这幅由8方石板构成的石影雕作品即将完成,京杭大运河沿线省份的风光地貌和百姓生活景象,将全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燕赵大地,运河沿岸的一条条古街,一座座村镇,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盛,与运河村镇共生的民俗非遗,犹如珍珠散发的光彩:香河吹歌、景县铜胎画珐琅技艺、沧州木板大鼓、临西乱弹,以及八极拳、舞狮、夯歌……这些和运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老技艺、老行当、老手艺,像运河水一样流淌在方士英们的心灵河床上,滋润着一代代运河沿岸的儿女们踔厉前行。

  大运河由人民创造,也应更好造福人民。当下,在东光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人们可以感受古人卓越的水工智慧;到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能欣赏大运河沿线非遗文化;在清河县城、临西尖冢镇龙潭村,还可以学习曦阳掌太平拳和临西潭腿等传统武术……大运河畔,文旅融合正在不断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个个火热的文化场景滋养并丰富着燕赵儿女的新生活。

  为了更好地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河北省制定《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编制配套实施方案,涵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等领域,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2022年3月30日,河北省通过第一部关于大运河的专项法规《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为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一水连通京津冀。如何推动京津冀三地大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资源共享?2023年1月,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正式实施。同年年底召开的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第一次联席会议确定,三地人大围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情况开展协同监督,共同查找问题并推动解决。

  今年以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大运河协同监督工作方案,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工作专班先后到沧州运河区、吴桥县和衡水景县、故城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当地大运河通水通航、运河水工遗存保护、非遗展示和文化街区建设等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

  水脉与文脉交融。如今,大运河北段正将新时代的运河故事讲得更加精彩动听。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