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多姿多彩,文物“活”在当代——走进福建省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一

多姿多彩,文物“活”在当代——走进福建省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一
2024年06月24日 07:52 东南网

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讲述向海图强梦。李闽 摄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讲述向海图强梦。李闽 摄

  东南网6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李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6月21日,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碧海蓝天,岸边坐落着青墙黛瓦的石头厝建筑群。

  平潭史前文化展厅设在石头厝里。进入展厅内,仿佛打开时空穿越之门,来到数千年前的南岛语族聚落,石锛、陶釜、角器等出土文物扑面而来。

  “我们选择在具有当地风貌的石头厝里展示考古发掘成果。质朴的石头厝与历史久远的石器工具,都是用石头加工而成的,结合起来更具视觉冲击力,希望来访者能加深对这一史前文明的印象。”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说。

  文物承载历史文化,如何让文物、遗产和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历史文化走进生活、走进心灵?福建,正书写着多彩多姿的答案。

  让文物“讲”故事

  杨梦倩是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社教部工作人员,她正在向观众讲述一桩真人奇事——

  “2010年7月,6名南岛语族后人(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登上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大溪地岛出发,借助星象、季风和洋流,一路北上,历时4个月,远航1.6万海里,抵达平潭壳丘头遗址。这一漫长的漂流,佐证了从中国乘坐独木舟漂到南太平洋诸岛的可能性。”

  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文物是“活”的,会“讲”故事。

  有一个陶器,中间有一个口。杨梦倩问:“大家猜猜看,这是做什么用的?”

  见参观者多次没猜中,她揭晓答案:“这是先民蒸煮海鲜用的炊具。”

  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征,最好的表现便是在各个时代遗留下的古文物、古文书上。然而,文物自己不会说话,需要研究者去探索、揭秘。

  几年前,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考古部技术人员王凯琴和团队一起,在龟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围成圈状的3块或4块石头上方和周围,发现诸多陶钵碎片。“在石头圈外,还发现一些红烧土,可能是当时用火遗迹。”王凯琴和团队判断,石头圈可能是先民使用的“灶”,陶钵可能是炊煮工具。

  推测需要科学论证。他们进一步检测陶钵碎片表面残留物的组成成分等,从考古现场、纹饰器型判断,到多学科多方面论证,逐步明确了它的功能。

  文物从出土到呈现在世人面前,还需精心修复。

  “挖出来时是碎片,清理后要拼对,可能很久才能对上一片,再继续塑形、打石膏、修坯。简单的,要一个星期,有些复杂、酥脆的,要一个月,十分考验耐心和毅力。”王凯琴说。

  研究人员的考古挖掘和成果,恰是杨梦倩的讲解素材。

  在她口中,一个个陶器“活”了起来:硬陶杯的形状神似咖啡杯,石砧、砺石的功能与砧板、刀具类似。南岛语族先民在平潭岛上繁衍生息,捕鱼、采贝、打猎,用石锛、石斧、石刀等工具制作独木舟远航,还将审美情趣倾注于手工制作中。远古的生活状态被还原出来,让人无限遐想。

  “只有把这些线索串联起来,讲好背后的故事,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现代人走进古代。”范雪春说。

  这两个月,杨梦倩带着文物故事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南岛语族的起源、分布特点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

  “他们靠什么来辨别方向?”“他们能把猪带上独木舟吗?”……孩子们抛出一连串天马行空的问题,也在心中埋下好奇求知的种子。

  福建文物资源丰厚。目前,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数量居全国第3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251处,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居全国前列。

  讲好文物故事,这里不断创新探索——

  全省国有博物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拍摄革命文物微视频,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创新文物展示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展区越来越多;“遇见福建文物,发现福建故事”数字化活化利用场景频频出现……

  与文物相融共生

  有些文物,挖掘后才被发现;而有些,始终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6月13日,站在泉州涂门街,老远就看到一座石牌坊,上书两个大字:“文庙”。文庙,即孔庙,最初用于祭祀孔子。

  穿过牌坊大门,是清灰石板铺就的广场。向里走,左侧学宫,右侧文庙,大成殿是文庙核心建筑,安放着孔子雕像。红瓦坡顶、龙脊燕尾、砖壁粉墙,这里留存着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的遗韵。

  2000年,泉州投资1.2亿元,拆迁周围菜市场及单位,并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专家指导下,确定泉州府文庙保护整治方案,启动文庙广场、部分附属建筑复建。次年,泉州府文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复建后的泉州府文庙,是市民游客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文庙广场。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此休憩,与街坊们聊着闲事,老人在打太极拳,游客凝神看着牌坊上“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题字。

  大成殿两旁东西庑、明伦堂,正在开展“斯文圣境”和“刺桐风物泉州市情展”等专题展,庄际昌祠则是远近闻名的“百姓书房”。

  这里向所有人免费开放,谁都可以来,谁都可以享。

  家住关岳庙的老丁,退休后每天从家里出发,走10分钟来到“百姓书房”。身份证一刷,玻璃门自动打开,书房内“状元”“会元”匾额高悬,摆着6张红木书桌,两侧屏风后摆满各类书籍。书屋静谧,笔尖在纸上划出摩擦的声音。

  老丁穿过阳光倾洒的庭院,在后院书屋拿起一本最近阅读的小说《万兽之地》,坐在老位置,惬意地翻起来。

  古为今用,千年文庙还成为当地大型文化活动的热土。

  前不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泉州各小学南音乐手“快闪”表演,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去年“7·25泉州世界遗产日”,琵琶表演艺术家吴蛮联袂本地南音表演团队,以古建空间为舞台进行民乐演绎;每年,隆重的成年礼和拜师礼在文庙广场举行……

  文庙无声无息地融入泉州人的生活,市民既是保护者,也是共享者。

  “合理的活化利用,能够更好地让沉默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相连接。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活在百姓的生活中,融于日常生活中。”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说。

  古老与现代相融共生,利用要合理,而保护始终是第一。

  当前,福建正在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近年来,我省颁布实施鼓浪屿、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红色文化遗存等保护条例,加快修订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推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探索“文物保险+服务”,创新文物管护模式,为上杭县李氏大宗祠等量身定制可靠的保护方案。发展志愿者队伍,厦门于2021年率先推出“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上线“厦门文物管家”系统,市民通过系统注册、认领文物,成为“文物管家”后进行文物巡查打卡……

  文物游可以是这样的

  两周前,我省公布首批文物主题游径,共5条线路,其中一条是“睁眼看世界——近现代文物主题游径”,包括中国船政文化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林则徐纪念馆。

  6月16日下午,中国船政文化城。解说员黄怡盈迎来又一拨游客。

  扶梯上二楼,文物展陈、壁雕、蜡像、沙盘复原、历史照片、三维视频等等,按照不同主题组合排列。

  黄怡盈站在一面墙前。墙上两张画像,左侧沈葆桢,右侧左宗棠,上方写着:“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侧边厅堂,正面一副对联,上书:“作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两座蜡像与真人等高,端坐方桌两旁,似在交谈。

  “左宗棠当时为设立马尾船政局,四次上门请沈葆桢出山。这是他前往三坊七巷沈家交谈的场景。”黄怡盈介绍。

  两人紧蹙双眉,表情坚毅,令人联想到,百余年前,先辈们睁眼看世界,创设船政局,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培养出邓世昌、严复、詹天佑等历史名人。

  游客中有来自台湾开南大学的10名学生。他们下午参观博物馆,晚上观看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剧场设在20世纪70年代马尾造船厂机修车间。观众席没有第一排,第一排就是舞台。

  19时30分,戏开始了。

  一名学生以双手叠成小纸船形状,影子投射到台幕上。小纸船是全剧线索,串起158年船政时光。

  随着情节展开,舞台不断折叠变形,座席一点点深入舞台中央。原来,这座工业遗存内铺设了300多套独立机械装置,通过伸缩、升降、移动、翻转、旋转及联动,在1个多小时内变化出近50种舞台折叠动作,同时推动着观众席向前移动。人在舞台中,与演出融为一体,身临其境。

  当演到母亲寻找出征的儿子和战士却发现都已阵亡时,昏暗光线下,几名学生默默擦拭泪水。

  故事讲完,观众席却继续前行。突然,剧院外墙裂开一条缝,缓缓打开,座席“走”出剧院。雨后闽江岸边,夜空深邃,凉风习习。道庆洲大桥灯火辉煌,在暗夜中宛如一条发光的巨龙横跨两岸。喷泉拔地而起,灯光幻化出一艘航行的巨轮。

  观众们被眼前景色所震撼,惊叹时,座席缓缓退回剧场,高墙徐徐关闭。从历史到现实,又从现实回到剧中。剧场里响起不歇的掌声。

  三坊七巷,“睁眼看世界”文物主题游径的下一站。

  林则徐纪念馆。御碑亭两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对联映入眼帘,园林池塘中,“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石碑静静矗立。林则徐史迹展复原了林则徐矢志报国、兴修水利、主张禁烟的一生,令人感慨万千。

  出门向北300米,宫巷。沈葆桢故居是三坊七巷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之一。6月17日,沈葆桢巡台150周年之际,这座拥有约400年历史的老宅完成修缮后,重新向公众开放,正举办“沈葆桢巡视台湾”史迹展。在沈家后裔捐赠的木刻楹联、家谱等历史文物和史料前,游人驻足,“故居开放,还接触到不少首次展出的史料,既意外又激动”。

  走进郎官巷,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严复的故居。建筑兼具清代与民国风格,中西合璧,恰如他学贯中西的智慧人生。室外,严复雕像旁石碑上刻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室内,译著影印件陈列在玻璃柜中,并放大成书卷造型置于天花板,抬头可见。这里,游客看到了严复当年寻求救国真理的足迹。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林觉民等重要历史人物。漫步在他们白墙黛瓦的故居中,感受着他们曾经的生活。

  赏析古老的文物古迹,观看尘封的历史故事,探访坊巷名人故居,亦文亦旅,亦古亦今。

文物福建省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