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中安时评:在千年运河的变与不变中,读懂“何以中国”的时代表达

【地评线】中安时评:在千年运河的变与不变中,读懂“何以中国”的时代表达
2024年06月24日 15:43 中安在线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6月22日在江苏扬州启动。

  创新展现方式,弘扬好“历史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十年,保护、传承、利用带来的变与不变,在大运河接续上演。运载千秋,魅力依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讲述好千年运河的时代篇章,讲好新时代大运河焕新蝶变的故事,传承好大运河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就此而言,举办“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活动将创新展现方式,以扬州弹词为串联,围绕“通江达海”“工开万物”“水润华章”“护我安澜”等主题,通过情景讲述、音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绵延的文化根脉、鲜活的生态绿脉等,推动新时代“运河之歌”在网络空间长久回响,让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赓续千年文脉,传承好“文化河”。千载一河的大运河,钩沉着燕赵、京津、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中华文明的六大核心区域。可以说,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河”,也因此催生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在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东光铁佛寺等景区设立非遗专区,建设了吴桥杂技学校等非遗培育基地;在京杭运河边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已持续开展了12年,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发展。悠悠大运河,是水路更是文路。北京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一体推进,江苏省出台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三年提质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十年来,从北京到杭州,沿线各省份为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绵绵用力,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重现大运河,在活化利用中彰显古今共融的大运河文化魅力。

  厚植民生底色,建设好“幸福河”。悠然流过千载的大运河及其灿烂文明,不只是留存于博物馆、历史遗迹、人们回忆中,而将更加鲜亮地“活”在当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能量,幸福民生。在安徽宿州,新汴河河畔,清澈的河水从新修建的闸口涌出,被四通八达的沟渠引入农田,滋养农业发展;在北京大运河畔,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街,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运河场景和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着百姓的美好生活;在浙江杭州,老厂房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年轻人参观打卡……一河运载千秋,十年申遗焕新。大运河沿线各地实施综合保护工程,整合沿线众多历史遗存、博物馆群落和文化休闲体验点,实现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让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当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大运河奔腾不休,大运河里的荣光和希望生生不息。在时空交错的坐标里探寻一条河,我们不只看到一个辽阔而古老的中国,更看到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人文史诗。放眼未来,沿岸地区人民同心同向,将继续以勤劳和智慧书写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故事,让大运河持续焕发时代新风貌,永焕生机和活力。

杭州市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