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云南网专访】段四兴:剑川木雕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

【云南网专访】段四兴:剑川木雕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
2024年06月24日 21:23 云南网

  前言:剑川木雕在云南人的眼里,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件件艺术品。在云南的很多地区随处可见剑川木雕作品,建筑物上、门窗、家具、摆件,雕梁画栋、精雕细琢,一凿一锤间,美轮美奂的缠枝花卉,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这些正是代表着云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近日,记者在云南网演播间“云游非遗故事会”系列专场直播现场,对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

   人物名片:

  段四兴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负责人。云岭首席技师、全国劳务品牌形象“剑川木雕工匠”代言人;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国家乡村工匠名师、云南省第四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云南省乡村工匠名师。

  剑川是滇西的一个小县城,整个县人口有16万左右,从事木器木雕的人员就有2万多人,是当地一项惠民产业。段四兴就出生在这个小县城。

  因为祖祖辈辈以木雕为营生,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剑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学习绘画和木雕设计,开始接触线描和素描,后面是图案课和木雕基础课,毕业后进了县里的民族木器厂。

潜心创作的段四兴 供图

  制作木雕是一个极其繁复的过程。每年中秋节过后到次年的清明节之前采集油性较好的冬木,然后立意、绘图,随后下料,接着把图纸贴到板材上,就开始打粗胚、打细胚、修光,最后就组装跟上漆。这些过程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因为剑川木雕属于镂空深浮雕,每凿每锤,层层雕琢;均需屏气凝神,才能呈现出生动立体的作品。“天赋可能要有一点,但最主要的还是执着。”段四兴说。

  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剑川世代创作木雕的家庭不在少数。就像段四兴说的:“从小在木雕世家长大,可以说剑川木雕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1979年,段四兴的父辈参与了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木雕的装饰工程。40年后,也就是2019年,段四兴团队又承接了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木雕装修工程任务。在云南民族博物馆,还有一幅长97.6米、高1.8米的大型木雕壁画《张胜温画卷》,昆明震庄宾馆水榭里面的木雕装饰工程均出自段四兴团队之手。

段四兴和他的木雕作品 供图

  40年不断磨砺不断精进,勤学苦练使他的技艺日臻完美。2018年5月,段四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剑川木雕,段四兴和他的团队在迪庆州、怒江州等多地长期举办木雕技艺培训班,还招收了独龙族、傈僳族、怒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学员。培训学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更好地推广,南博会、文博会、旅博会、国际非遗节、非遗博览会等国内重大的展会上都有剑川木雕的身影,并走出国门参加了瑞士、德国的相关非遗展示活动。

  伏案工作,难免枯燥,为了让自己保持对木雕的热爱,为了保持技艺的熟练度和创作的新鲜感,不让自己“手生”,无论多忙,如今两鬓斑白的段四兴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凿和锤,他几乎每天都会抽空创作、雕刻,并保证每年出品1-2件作品。

  “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从年轻一代的视角中获得新的启发。这种互动有助于我保持思维的活跃和创新的能力。”段四兴说,他会定期创作、持续学习,不停阅读、参观展览,与其他艺术家交流,不断吸收新的艺术理念和技术,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传承好这门国家级传统美术非遗项目。

  云南网记者 郭凯 秦黛玥

木雕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