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丨复兴城市梦想,运河之都淮安书写水城新章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丨复兴城市梦想,运河之都淮安书写水城新章
2024年06月24日 23:29 交汇点新闻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大运河淮安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包含2处遗产区、1段河道和5处遗产点,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淮安是完整见证了中国大运河历经邗沟、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是当之无愧的“运河之都”。

  妥善处理文化发展和运河保护。如今,在淮安,一个又一个运河文化“新地标”树起,这座人文古城正书写着运河新章。

  说不尽的漕运传奇

  漕水转谷,千年载运。淮安因运河而起,因漕运而兴。自隋起,朝廷在淮安古城中心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时期,朝廷更是在这里设立了国家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总督漕运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筹运工作。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大气恢宏的官署逐渐被毁坏,遗址也随之湮没于地下。如今,遗址以中国漕运博物馆的形式重获新生。人们在这座博物馆里重识大运河,找寻渐行渐远的漕运记忆,领略漕运文化的起伏传承,感受“运河之都”的传奇魅力。

  “从春秋时代开始,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与晋国争霸中原,开凿邗沟;隋炀帝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开凿通济渠;明清时期,运河成为当时漕运的主体水道,两岸繁华富庶。”沿阶梯来到序厅,登上甲板,眼前巨幅投影卷轴结合沙盘模型,将漕运概念高度浓缩,还了原漕运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原貌。

  走下甲板,两侧是漕运之都的繁华过往,漕运渊源、千年载运、漕政咽喉、漕运遗韵……丰富的主题展厅,详实的展陈内容,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整地展现了漕运古迹与历史,讲述了千年漕运的传奇。

  是经济也是政治,是传说也是历史,是制度也是生活,漕运是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智慧和故事。漕起漕落,漕运繁华退却,但它留下的传奇故事还将绕梁千年……

  止不尽的原点追寻

  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淮安从何而来?古末口遗址公园给出了回答。

  “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接江淮,其北端入淮口称之末口……”如果说淮安是运河上的中心城市,那么“末口”就是这个中心的原点。

  据了解,2017年,在古末口周边发现一处水利建筑遗迹。结合现场出土文物,专家认为,该遗址应为宋代之前沿用的盘粮过坝码头遗址,是一处南宋水工古遗址。

  遗址的考古发现见证了淮安南宋时期的战乱和北宋时期的繁华,以及淮河、邗沟运粮河和淮安历史的传承演变。“如果说淮安的人类文明史是从约七千年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开始算起,那么淮安的城市史应该是从古末口开始算起。”古末口遗址博物馆馆长靳渊表示,此处遗址填补了淮安25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也填补了古末口没有遗存的空缺,印证了淮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枢纽、运河之都、国际港口的重要地位。

  通过序厅、遗址厅、码头、坊肆、酒楼、街市等版块,古末口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南宋北宋的淮安城市,以宏大的场景呈现了淮安古城2500多年的历史,回溯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步千年,游览宋运河古丝带上的历史名城,梦回楚州,梦回大宋。在这里,市民和游客近距离地感受淮安千年历史与运河千里风光在两宋交汇,深入探索鲜为人知的两宋故事。

  览不尽的运河风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淮安里运河畔灯火璀璨、游人如织。

  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位于淮安市区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含里运河中洲岛和清江闸以东至越秀桥的航道及两岸部分区域,占地总面积12.44万平方米。集淮安地方文化特色和古运河水景于一体,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处,是一个具有浓厚运河文化特征、浓烈地方文化气息、浓郁生态园林特点的综合性休闲旅游景区。

  从清江浦游船码头出发,伴随汽笛鸣响,游船画舫推开平静的水波,缓缓向前。沿着蜿蜒流淌的河水,两岸运河画卷次第展开:巍峨壮观的国师塔、飞檐凌云的清江浦楼、光影斑驳的中洲岛、古朴敦实的清江大闸……岸旁垂柳依依,波光水色互相掩映,夜晚的清江浦流光溢彩,让人顿起梦里江南之感。

  穿越一座座石桥,如同穿梭时空隧道,恍若时光倒流。在这里,人们回望旧时繁荣,放眼繁华今朝。

  水脉串联起文脉,文脉凝聚成人脉。暑气未脱的夜晚,喝一杯清凉的夏日饮品,听一曲地道的淮安民谣,与家人好友做伴,在运河集市里走走、看看、停停,成为淮安市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画糖画、做绒花,非遗摊子前师傅们各施其艺,泥塑彩绘、露营咖啡、漆扇DIY、扎染工坊、魔术互动,烟火气升腾,城市“味道”氤氲,年轻化消费蔚然成风,里运河散发着古老又年轻的味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运河淮安市中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