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全国土地日 | 做好黑土保护的“加减乘除”

全国土地日 | 做好黑土保护的“加减乘除”
2024年06月25日 17:50 央广网

  央广网哈尔滨6月25日消息(记者庞淼 见习记者李雪 通讯员李晟)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北大荒集团依托巨大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优势,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坚持“加减乘除”并举,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模式。

  做好加法,让黑土地“高标准”

  记者在二道河农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多台大型农业机械正在进行田间砂石路铺设和桥涵工程施工。

二道河农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央广网发 李庆海 摄)二道河农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央广网发 李庆海 摄)

  王立柱在二道河农场第六管理区种植水田500亩。去年年底,中央财政在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元,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此次增发国债的第一批项目下达地方,优先支持东北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加大了对典型黑土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王立柱家的500亩地就被纳入到高标建设项目区,这让他十分高兴,一有空闲就会到地里转转。

  “以前这块儿地排水是个问题。今年别看雨多,有了这些方涵,加上清淤,这地排水通畅多了。”王立柱的心情很激动。

二道河农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格田改造地块(央广网发 李庆海 摄)二道河农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格田改造地块(央广网发 李庆海 摄)

  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排淤防灾、方便农业生产,根本目的还是为提高粮食的综合产能打好基础。其中,格田改造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宝泉岭农业分公司高标准农田(央广网发 范明海 摄)宝泉岭农业分公司高标准农田(央广网发 范明海 摄)

  宝泉岭农业分公司种植户巴艳通去年对自家承包的稻田进行了格田化改造。“秋天格田改造比春天时间充足,改造完春天就直接上水干活了,农时提前为作物增产抢得先机。”巴艳通说。

  “从2020年至今,宝泉岭分公司对三分之一的水田进行了标准化格田改造,增加了可利用面积2.4万亩,年提高粮食产量3000万斤左右。”宝泉岭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王忠森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以往土地耕种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提高了土地流转率和种植户耕种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减肥减药,让黑土地“有营养”

  这几天,克山农场的6万亩马铃薯已经进入现蕾期,翠绿的薯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犹如碧绿的浪花随风翻动。

克山农场马铃薯进入现蕾期(央广网发 代梦迪 摄)克山农场马铃薯进入现蕾期(央广网发 代梦迪 摄)

  在第一管理区一个600多亩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滴灌地块上,农业技术人员正在通过自动施肥系统给这块地追肥。“马铃薯在现蕾期和开花期之间是重要的施肥节点,通过滴灌毛管传送肥料,可以使肥料慢慢渗透到土壤中,这样既不会破坏土壤,造成化学残留,还能促进马铃薯健康生长。”克山农场农业发展部负责人包东庆说。

克山农场马铃薯地块在春耕前铺设滴灌管(央广网见习记者李雪 摄)克山农场马铃薯地块在春耕前铺设滴灌管(央广网见习记者李雪 摄)

  保护性耕作代替传统翻耕、生物有机肥代替传统化肥、绿色农药代替传统化学农药……今年,克山农场落实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面积1.6万亩,通过滴灌精准施肥减少土壤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克山农场每年都要开展土壤化验和测土配方实验70余次,为全域耕地提供施肥建议卡,做到因地制宜、按需配方,推动耕地地力不断升级。

  数字加“乘” 让黑土地更“智慧”

  肥料用多少合适?”“土壤怎样能营养均衡?”“怎么耕作最省心省力?”这些曾在春播生产中困扰种植户的大问题,如今在北大荒都已不算难事。

  在鹤山农场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大屏上一张变量施肥处方图格外醒目,它是由遥感数据、地块产量分布数据、土壤检测数据、地块高程数据以及作物目标产量等多种数据相融合,并结合卫星定位技术,通过数据处理中心系统计算生成的。“一块地分为多个施肥量等级,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施肥量,颜色越浅代表土壤肥力越高,后期施肥量就相应减少。”鹤山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兆凯介绍。

鹤山农场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央广网发 朱婧 摄)鹤山农场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央广网发 朱婧 摄)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技术人员提前为水肥机设定好了土壤电导率值和酸碱值,并根据土壤温湿度数值和气象条件,适时分区域启动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设备启动后,混合好的肥料将通过滴灌带,均匀、定时、定量、按比例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部。

  不仅如此,农场在田间地头安装了27套田间气象站和24套田间监控设备用于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大田作物长势。巡田无人机、病虫害监测设备、作物性状采集等设备用于各项数据监测,保障数据实时回传到指挥中心。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物联监测设备,形成“天、空、地、人、机一体化”监测体系,全面监测作物长势及土壤情况。

  “除”旧迎新,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

  在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秸秆覆盖免耕还田等。”

新华农场2023年秸秆还田作业(央广网发 金志强 摄)新华农场2023年秸秆还田作业(央广网发 金志强 摄)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北大荒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秸秆粉碎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免(少)耕秸秆覆盖为主要技术类型的黑土地保护模式。同时,不断加大与科研机构合作力度,与中科院地理所、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广泛开展合作,围绕机械、小流域综合治理黑土保护模式研究、保护性耕作模式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当年这地,一下大雨就完,土和肥都没了,啥都白种。现在我家这地采用了等高环播,去年的效益就一下子增加了1万多元。”新华农场种植户吕帅对从去年开始应用的等高环播技术十分满意。

  坡耕地长期直垄种植,不仅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肥失衡,而且极易形成内涝、贪青晚熟。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新华农场与中科院项目组合作,在青山管理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缓坡地号开展等高环播技术试验示范。

新华农场开展等高环播地块除草作业(央广网发 金志强 摄)新华农场开展等高环播地块除草作业(央广网发 金志强 摄)

  “等高环播就是当耕地坡度大于3度且小于7度时,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播种方向环绕山坡、贴合等高线的同时,与其形成1度夹角,以此平衡不同坡位水肥状况,实现农田精准管理。”新华农场农业生产部副总经理张万奇介绍。经过多年探索,等高环播技术可减少肥料投入10%,提高作物产量3%,减少水土流失20%。

  2023年,北大荒集团落实秸秆还田451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300万亩,水稻侧深施肥797万亩;完成水田规模化格田改造303万亩,累计实施改造面积1913万亩;在部分适宜的坡岗地采用等高种植和等高宽埂等黑土地保护措施;全年实施侵蚀沟治理513条,累计治理侵蚀沟3459条,全面助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