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长白时评: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科技强国凝聚磅礴力量

【地评线】长白时评: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科技强国凝聚磅礴力量
2024年06月26日 13:59 中国吉林网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经典“活教材”。我们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坚定“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科学家精神的首要内容和鲜明标签。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在采访中爱说的一句话:“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追求,李德仁从德国毕业时,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同样,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薛其坤先后赴日本、美国学习和工作。在国外的8年里,亲身感受到当时祖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他暗下决心:“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在他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时,他感慨道:“在全世界的科学家面前,我们代表的可是中国!”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具有“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胆识。创新要求不拘一格、不循常规、突破现状、冲破禁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创新精神,突破了一大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因为有“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胆识,李德仁院士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因为有“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胆识,薛其坤院士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新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攀科学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争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典范。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才能实现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十年来,李德仁既是科学家,也是老师,带着团队、学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谱写着立足中国、展望全球的科技跨越式发展的中国遥感测绘故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李德仁笑着说,“除了我自己之外,现在整个团队都很年轻。”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只要是有能力的年轻人,无论本科生、硕士生,都可以放到科研一线,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薛其坤在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科学实验遇到瓶颈,他热情洋溢地给团队鼓劲打气,和团队一起寻找解决途径;各类学术交流中,他总能敏锐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鼓励年轻人“要有学术自信”“要敢于挑战重大科学难题”。如今,薛其坤的团队成员和学生中,已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科学家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启航新征程,需要大批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严谨勤奋、坚忍笃定、静水流深,争做时代清流、社会砥柱的科技工作者。要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让科学家先进事迹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研究所,把科学的精神、科学家的精神送到人们身边,播撒进更多人的心田,进而让更多自主创新后备人才脱颖而出,接续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共同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久泰平)

  编辑:侯薇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