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物保护利用的山西实践——系列报道②】创新培养模式 为基层文保夯实人才基石

【文物保护利用的山西实践——系列报道②】创新培养模式 为基层文保夯实人才基石
2024年06月26日 07:10 山西日报

  文物全科学生在临汾博物馆现场学习。

  考古项目负责人在坡头考古遗址现场讲解。

  山西大学考古学文物修复实验课现场。

  2022级文物全科生李雯琦分享专业实践收获。

考古学文物全科生在陶寺遗址合影。考古学文物全科生在陶寺遗址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如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西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才体系更加健全,能工巧匠、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文物保护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等各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快速壮大。革命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高层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成绩显著,整体研究水平、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为解决基层专业人才短缺问题,2022年起,山西连续5年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培养费用由省财政负担。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在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下,山西文物保护修复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文物保护修复是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化传承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山西是文物大省,文物数量大、种类多。

  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优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2022年5月,省文物局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委编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将连续5年面向山西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

  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为事业编制;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免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生活补贴由省财政负担,列入培养院校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这一基层文保人才的创新培养方式,在全国尚属首例。“五年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他们将为山西未来30年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山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润民表示。

  太原市深化人才引育助推文博事业蓬勃发展

  为进一步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打响太原人才品牌,太原市举办2024年“携手‘并’行‘博’览太原”——青年博士太原行活动。来自海内外300余所知名高校的2048名青年博士来到太原,感受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对人才的渴望与诚意。

  太原古称晋阳、并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其中包括国保单位38处、省保单位28处、市保单位143处、县(市、区)保单位332处;现有各类馆藏文物1819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485件(套)。

  太原的厚重历史成就了她博大的内涵与气质。在青年博士太原行活动中,不少博士都被太原的文化吸引。

  他们走进充溢着先贤情志的晋祠,感受太原在千年岁月中沉淀的恢宏气度;他们面对天龙山石窟中千年不变的微笑,感悟太原在岁月中的从容坚毅;他们驻足寄托着太原人美好希冀的双塔下,品读太原引以为傲的文化风骨;他们纵览千年壁画丽影、触摸百年晋商辉煌……他们随着太原层层叠叠的文明脚步,一步步了解太原。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支撑和源泉。近年来,太原市文物系统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75名,成立市级名家工作室3个,获得“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等国省级集体荣誉16项、个人荣誉25名,其中,1人成为山西首位“西部之光”计划文物保护领域青年访问学者。

  近年来,在人才引进方面,太原市文物局不断加大力度,积极落实省市人才工作政策,已成功引进86名文博人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较大,有效促进了文博系统专业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同时,该局还积极响应山西文物全科人才政策,为各县区培养文物全科人才,有效解决了县区文物人才匮乏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太原市文物局倾力搭建高端人才学术交流平台,组织成立多个学术联盟,并开设文博培训讲座,邀请知名文博学者来并讲学。此外,该局还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师带徒”和“项目课题+人才”的培养模式,带领年轻文博人才快速成长。

  针对高精尖人才仍存在缺口,尤其在文物保护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储备不足的问题,太原市文物局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将持续做好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加强引进力度,充实基层文保工作一线队伍。同时,不断深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并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此外,还将加速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加大对文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教育力度,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文教融合培育文博行业新生力量

  “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我深切感受到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温度。我决心深入学习,为‘唤醒沉睡的文物’贡献自己的力量。”山西大学考古学(文物全科)专业的学生李静忆充满热情地表示。

  “文物全科人才是山西根据基层文物工作实际,经过本科院校正规培养后,系统掌握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馆三大领域专业知识,最终面向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的文物专业技术人才。”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说。

  这一(文物全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山西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制定,单独编班,结合山西“地上文物资源丰富,古建筑遗存全国冠首”的特点,课程设置以考古学和文物建筑学为主,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考古学和文物建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编写发掘报告,以及文物建筑测绘与保护,并具备进行考古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世界文明史、艺术史、哲学方面的课程,进一步开阔学生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高校与专业机构的深度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还能为本地文博事业培育新生力量。文物人才培育工程以“文教结合”为核心方向,强化专业机构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融合,从根本上充实文物人才队伍。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免费培养是该计划的三大亮点。”程书林介绍,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免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生活补贴由省财政负担,列入培养院校年度预算予以保障;他们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为事业编制。

  “为吸收更好的生源,我们把文物全科人才放在山西大学一本批次招生。这两年招生都比较顺利,除了专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这一行的热爱和敬畏,未来才能把文物事业做好。”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小三介绍说。

  新鲜血液的融入,必定会激活文物行业的一池春水。

  特色培训提升基层文物工作者能力

  从接触文物领域之初,从进入文物人才队伍开始,就要提高思想认识,肩负起文物专业人才的使命担当。

  去年,大二的李雯琪和同学们集体到临汾市尧都区工地、临汾市博物馆、陶寺遗址、运城市芮城县坡头遗址考古工地、运城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坡头遗址,她第一次见到了正在发掘的考古工地。那一刻,她对文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课堂上,李雯琪也学会了用泥条圈筑法、轮制法制作陶器。在反复的尝试和失败后,她领悟到制作陶器特别需要细心和耐心,要时刻控制泥的湿润程度,控制手的力度。

  对青年学子而言,文保工作光有热情可不行,它并非“文物医生”施展“文物复活术”,也不像电视纪录片展现的那样唯美精彩,它需要青年学子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甚至需要有“一辈子一件事”的耐性。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介绍,文物全科人才的四年培养中,两年半为理论学习,一年半侧重实践教学。他们计划将更多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时学生们要开展一整年的实践课程。

  “希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尽快承担起基层的文保工作。一旦发现壁画脱落、古建倾斜、木构件劈裂等现象,至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向什么部门、哪些专家求助。”王小娟说。

  “几年前,我连地层线都不敢画,但在省文物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我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项工作了。”文物全科大三学生王非凡自豪地说。

  目前,山西省已从省级文物考古单位中选拔了多名专家,通过考古发掘项目为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提供指导与帮助,这一举措受到了广泛好评。

  此外,山西省还举办了多场文物安全监管、文物普查实操业务培训活动,通过模拟演练、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提升基层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目前已对数百名基层骨干文物工作者进行了技能培训。未来还将继续开展文物保护、文物行政执法、田野考古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活动。

  定向培养充实基层专业人才队伍

  地上文物看山西。实现从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的转变,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山西省文物局一直在探索解决基层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先后为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三个省级文保和考古事业单位,一次性核增财政拨款事业编制182个;市县文物系统工作队伍调剂增加了497个事业编制、129个行政编制。

  “一个县如果平均有5个左右的文物全科人才,加上原有的力量,基本上可以支撑起当地的文物工作。”程书林说。

  定向培养计划能够为县一级的文保单位输送一批文物保护人才,但如何将这些人才留下来,是从省到县每一个层级都在思索的问题。

  “首先,我们希望能够逐步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其次,在未来5年期间,协调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在业务培训、科研经费上给文物全科人才和更多基层文保工作者一些支持。5年期满后,这些文物全科人才如果能取得较好的业绩,也有机会按照国家和省里的人员流动、选任等人才政策,获得更好的晋升空间。”山西省文物局人事教育处处长刘刚说。

  根据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见》,未来当地还将通过加强市县文物考古机构建设和职能配置,考古资源富集、任务重的县(市、区)优化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事业机构设置,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省级人才计划加强对考古行业人才支持等,来缓解基层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逐步推动建立与文物资源大省相匹配,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基层文物保护非常需要全科式的人才——什么都要懂,什么都有研究。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准确抓住了基层文保工作的“痛点”,希望不仅能够“引进来”,更要“留得住”。

  背上行囊,走向田野。随着文物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全社会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广大青年投身文物事业,肆意将汗水播洒在田野里,书写属于新一代文物人的故事。

  云冈研究院大同市文物局顺利完成今年校园招聘

  为加大云冈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云冈学建设,近日,大同市云冈研究院和大同市文物局圆满完成了2024年度硕士研究生校园招聘工作。

  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近年来,山西加强云冈石窟保护与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云冈学拓展文化影响力,让人们在“活”起来的文物中体会文化力量,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2021年,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云冈研究院坚持“科研立院”,与山西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和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成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并举办一系列课题研究及学术研讨活动,全面推动云冈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据悉,宣介活动于2024年3月中旬启动,团队前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校园宣讲,并开展预报名工作,吸引了大量学子的关注。

  云冈研究院今年共招聘20人,他们来自13所高校,专业背景丰富。大同市文物局的招聘则有13名考生已进入体检环节,他们来自9所高校,涵盖6个专业。

  此次校园招聘不仅为云冈研究院和大同市文物局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大同市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公示结束后,将统一组织考生进行体检。期待他们未来在文物事业中大显身手。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王荔

  本版图片:山西省文物局提供

  本版责编:李江

  版式:刘铁军 路彦青

  (责编:褚嘉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