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理响中国】指路明灯 光耀世界

【理响中国】指路明灯 光耀世界
2024年06月27日 10:59 中国社会科学网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项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原则的提出为世界各国关于如何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七十年来,中国一直坚决贯彻并发扬光大。至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愿和中国政府一道共同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冷战初期,刚成立即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封锁扼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在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严重干涉中国内政的形势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了一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朝军队的浴血奋战,迫使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罢战求和,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面对冷战初期东亚及世界的紧张局势,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深刻洞察世界发展潮流和国际关系的本质,为逐步实现东亚和世界的真正和平,提出了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倡导。

  1953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在接见来北京参加关于中印悬而未决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时,郑重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

  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之后被写入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分别被写入同年7月发表的中印(度)与中缅(甸)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三国领导人共同建议将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一些原则,过去曾有人零星分散提出过。但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是由新中国领导人将其系统化、明确化、精致化,并第一次在国际上提出和应用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诞生,就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依据这五项原则圆满解决了印度在中国西藏享有特权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依据这一思想,推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印支半岛问题的成功解决。在1955年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中国同样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恰当地处理了会议期间出现的复杂情况,使国际关系史上首次由被压迫民族独自发起和召开的国际会议获得成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使中国外交影响不断扩大。

  

  中国政府坚决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8年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全局性的伟大历史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全党为实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而奋斗,这就需要对国际形势发展潮流和历史趋势有正确认识与把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党全国人民对此进行了大讨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紧紧把握世界范围内最根本的问题,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理论。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

  1986年,中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史上有深远意义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提出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共有十大方面,其中就包含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中国信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同或不同作为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3] 这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政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传承与坚守。

  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届中国领导人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及对外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

  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扬光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外交思想之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扬光大。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今天,我们共同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就是要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弘扬这五项原则,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习近平主席表示:“60年来,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还强调,未来“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美好世界”,要谨记“六个坚持”,即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坚持公平正义。这些都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扬光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放光芒

  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影响最大的外交理论之一。新中国外交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显现出和平外交的光芒,也是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具体体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在一百多个国家与中国签订的双边关系文件中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成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众多国家赞同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石。这一原则是新中国对现当代外交、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理论的重要贡献,必将永放光芒、照耀世界。

  注释:

  [1]《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63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笫105页。

  [3]《全面阐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人民日报》1986年3月28日第2版。

  (作者系外交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曾煜婷

中国经济建设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