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长白时评:让大运河文化“火”起来,奏响当代的运河之歌

【地评线】长白时评:让大运河文化“火”起来,奏响当代的运河之歌
2024年06月27日 09:59 中国吉林网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殷嘱托。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日前在扬州启动。

  穿越古今、纵贯南北,大运河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后经隋、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运河全长3200公里,地跨35座城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作为一条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超大体量文化遗产,大运河拥有河道、古建筑、古遗址等各级各类遗存超1200处,水工设施等重要代表性遗存368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随着一揽子措施落地生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

  做好创新文章,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老厂房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东昌湖畔建起书房……10年来,各地着力挖掘和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推动大运河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古老大运河正在焕发时代新风貌,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推而广之,始终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历史文化遗产将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也日益彰显出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当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建设,沿线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就将借助多种形式讲好新时代大运河焕新蝶变的故事,推动新时代“运河之歌”在网络空间长久回响。这在为亿万网民砥砺奋进新征程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的同时,也将引导14亿多中华儿女在强大文化自信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林溪)

  编辑:罗丹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