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鼓岭茶话:中国文化的多样与包容”侧记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鼓岭茶话:中国文化的多样与包容”侧记
2024年06月27日 10:46 东南网

“鼓岭茶话:中国文化的多样与包容”交流现场。福建日报通讯员 原浩 摄“鼓岭茶话:中国文化的多样与包容”交流现场。福建日报通讯员 原浩 摄

  东南网6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李烈)

  这是一张拍摄于100年前鼓岭的老照片,照片中彼时福州基督教会会长毕逸之与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长老牵手而立,展现了一幅中西方文化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26日,以“中国文化的多样与包容”为主题的第二场鼓岭茶话会在福州举行,当背景屏上播放出这张老照片时,立即吸引了与会嘉宾们的目光。

  “中西方文化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希望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头盘太极髻、身穿道袍,来自美国的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杰克·平尼克一出场,便散发出浓郁的中西融合气质。

  14年前,满怀着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喜爱,杰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武当山。在接触了中国道教文化后,他深受触动。

  “在没有来中国之前,我曾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可以随意攫取资源。但是,道家告诉我们‘道法自然’,人类应该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在杰克看来,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在世界推广,为此他积极制作网络短视频,在线上推广中国武术、道教哲学和中式音乐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风物长宜放眼量。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便呈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茶话会上,与杰克一同登台,畅谈中西方文化异同的与会嘉宾还有福建神学院院长岳清华、南安雪峰寺方丈释法度、北京犹太社区召集人李碧菁。在他们看来,各种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了尊重与接纳,并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这让中国的文明格外璀璨。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随后与儒家、道家交融互鉴、相互吸收,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特色。“世界上有许多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之所以出现冲突,是因为缺少交流、缺少包容、缺少理解、缺少对话。”南安雪峰寺方丈释法度认为,不同文化之间要加强交流互鉴、加强对话、加强理解,共同为人类文明服务。

  对此,福建神学院院长岳清华深表赞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他以“福州八一七路”为例指出,在这条路线上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还有来自民间的陈靖姑信俗等,呈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景象。

  文明的演进、繁荣、进步,离不开包容开放,也离不开交流互鉴。

  “感谢中国人民的善待与包容。”1997年, 犹太裔美国人李碧菁在北京市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外资医院——和睦家。作为北京犹太社区召集人,她亲自考证、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对犹太人民的友善。

  “1271年夏天,一位名叫雅各的意大利犹太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航来到泉州,写下了《光明之城》一书,书中描写了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各国各族人民在泉州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场景。”李碧菁说,“虽然犹太族群在中国只是一个小群体,但一直以来都与中国人民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共同成长,这也是中国文明令人钦佩的地方。”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汉语热”也逐渐在世界各地兴起。“在大二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历史悠久、兼容并蓄的中国文化会成为世界的焦点,所以,那时我就开始学习中文。”来自美国费城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认为,中国的文化艺术有自己的特色,世界应当像中国包容其他文化一样,包容中国文化,如果没有中国当代艺术,世界当代艺术是不可能完整的。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也被越来越多国际人士认可。“我去过许多国家,见过许多人。我发现,其实人们的相似性往往超过了不同性,比如大家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是相同的,这就为不同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北京环球度假区娱乐高级副总裁兰哲森认为,中美文化之间不应只是竞争的关系,还有许多可以合作互助的地方。

  以北京环球影城为例,兰哲森表示,他们通过结合中美文化,推出了“环球中国年”主题活动,与电影角色共迎新春,每一场演出都吸引数千观众参加,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中美文化交融的成果,它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与会嘉宾的分享,也让现场许多美国青年感同身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让我惊艳,我希望能来中国更深入地学习交流。”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维多利亚·加罗表示,回去后她会推荐更多美国学生来中国,实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希望中国学生多去美国访学交流,更好地去了解、认识彼此的文化,走进彼此的内心。

  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泽威·库里尔·弗里德曼表示:“中美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我们不需要讨论到底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因为世界需要每一种不同的文化,让我们听见不同的声音,看见不同的风景,然后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杰克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