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徽评:讲好运河故事,擦亮安徽“瑰宝”

【地评线】徽评:讲好运河故事,擦亮安徽“瑰宝”
2024年06月28日 15:27 安徽新闻网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安徽省网信办、安徽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主题活动于6月25日在宿州市正式启动。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安徽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两个申遗点仿佛两颗“明珠”点缀其中,皖北大地第一次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

  柳孜又名柳子,古称柳江口,曾为巨镇。隋朝时,通济渠凿通后,受益于漕运、水陆交通的便利,当地居民纷纷迁居运河两岸,柳孜也因此发展成为通济渠沿线知名的城镇。柳孜既是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同时又是战略要地。尽管曾经繁华一时的柳孜逐渐衰败,其遗迹也尘封在历史的厚土之中,但“汴水西来、隋堤烟柳、晨钟暮鼓、虹桥明月”依旧。站在柳孜运河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前,流转千年、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依稀可见。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境内部分,流经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区、灵璧县、泗县,全长约180公里。在宿州泗县,有一段长达28.1公里、依然保持着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这是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起了黄河与淮河,写下了中国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留下很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条被当地人视为母亲河的大运河,承载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今的大运河安徽段,生态环境改善迎来候鸟栖息,运河沿线众多历史遗存复现,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江淮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文化新图景。漫步古运河畔,河面碧波荡漾,两岸垂柳依依,一草一木、一步一景中透出宁静怡然,散发出古今辉映的韵味,氤氲着烟火气和幸福感。

  大运河穿行于燕冀平原、江淮大地、江南水乡,犹如一条光彩夺目的中华文明链,串联起璀璨的多元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时间记忆和文化基因,构筑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十年精彩蝶变,大运河脉动着更加磅礴的生机与活力,在时代新风吹拂下奔涌出新的文化浪潮。每一处运河文化公园,都像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优秀典籍,等待后人翻阅续写;推开运河博物馆的任意一扇窗,流淌千年的“诗和远方”扑面而来。

  从古至今,运河边从不缺行走的人。“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主题活动,就是以互联网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让文化活起来,让文明传出去,让城市动起来,讲好运河故事,擦亮安徽“瑰宝”。就是扛起保护传承利用的使命担当,将大运河打造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河、美美与共的生态之河、惠及子孙的幸福之河、开放包容的交流之河,让千年运河文脉牵引高质量发展,续写新时代的运河故事、运河精神。(作者 尹贵龙)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