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湖评论:争分夺秒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东湖评论:争分夺秒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2024年07月04日 09:18 荆楚网

  长江之畔,湖北之地,每至“七下八上”之交,便迎来防汛抗洪的关键时期。6月18日入梅以来,湖北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冲击,全省265个乡镇累计降水量超过400毫米,53个站点突破本站历史极值。目前,全省成功组织群众紧急避险1.7万人次,转移安置1.09万人次,高效处置强降雨引发各种水患和地质灾害,排渍排涝2.8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以科学的策略和果敢的行动,确保安全度汛。

  科技赋能,打造精准预警体系。在数字化时代,科技预见力成为防洪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当前正处于防汛抗洪的紧要关头,必须以科技预见力为核心,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将科技融入防汛体系的每一个角落,确保防控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例如,长江流域防汛工作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防汛体系。3万余个监测站点构成了一张覆盖全流域的“千里眼”,实时捕捉雨情、水情,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此外,数字孪生流域平台为防洪调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三维可视化模拟,使专家能够预演各种调度方案及其可能后果,包括洪水的发展态势、潜在的溃堤风险、经济损失等,极大地提升了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这些科技手段为未来智慧化、现代化的防汛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让防汛抗洪变得安全、精准、有序。

  智慧调度,实现资源高效配置。面对瞬息万变的汛情,智慧化调度成为防洪减灾的关键。湖北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省份,面对年复一年汛期的严峻考验,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智慧,探索并实践着科技助力防洪的新路径。比如对“最强大脑”——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综合调度系统的优化,实现了流域防洪体系的革命性重塑。它依托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对长江流域水情、雨情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使得精准水位调控和水库群的协同作业成为可能。这就好比在庞大的水系网络中,植入了一个精准指挥的中枢神经系统,确保在洪水来袭时,每一滴水都能被科学引导,每一座水库都能在保障安全与资源合理利用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智慧调度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更是理念和策略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在防洪减灾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短期的应急响应,更要注重长远的规划与管理,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防洪、水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等多目标的和谐统一,为湖北省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智慧防线”。

  全民动员,构建联防联控体系。防汛抗洪从来不是某一部门或某一群体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涵盖预警、响应、救援、恢复等多环节的全社会行动网络,从政府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从专业队伍到普通民众,每一个个体都是防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科学部署,还是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基层社区的应急演练,抑或是普通百姓的风险意识提升,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社会网络,是提升整体抗灾韧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防灾减灾体系,确保信息的快速流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行动的迅速统一。比如,通过手机APP、社交媒体等渠道,实时发布预警信息,让每位市民都能成为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应急演练,提升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形成“我在防洪一线”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深化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联动,充分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防汛抗洪的铜墙铁壁筑得更牢。

  防汛抗洪,既与时间竞速,也考验耐力与智慧。居安常思危,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面对暴雨突袭的紧迫挑战与汛期的周期考验,须臾不可放松警惕,要做到闻“汛”而动,以“责任链”扣紧“防汛链”,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确保江河安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范芷欣(武汉市江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伍佳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