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民论坛网评 | 千年运河:一份“何以中国”的铿锵答卷

人民论坛网评 | 千年运河:一份“何以中国”的铿锵答卷
2024年07月05日 11:10 人民论坛

  悠悠大运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近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

  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十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古老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正如“新运河”与“老运河”交相辉映,时代精神与大运河文化相互激荡,千年文脉得以赓续,跃动出新的神采。

  探寻“何以中国”,这是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运河上的舟楫,穿过春秋战国的烟火,载来诸子百家的争鸣。一条大运河,千年繁华梦。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一条运河,它是一条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从“超级粮仓”背后的隋代繁华到隋唐大运河开凿者隋炀帝的千古霸业,再到越地先民舟楫渡生的拼搏意志,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阐释,千年运河澎湃如昨;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的外运,日本及新罗的遣唐使来访,中国高僧鉴真东渡,外国使者马可·波罗、苏禄国王、利玛窦的游历都离不开大运河。不得不说,让千年大运河唱出“好声音”,这是精彩纷呈的“运河故事”的历史表达,也是千年大运河流动的新生机。

  光大运河文明,这是涛声回荡流动文化的时代传承。文化因传承而不息,因创新而致远。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长河,也是近现代之前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大运河非遗城市展……围绕“大运河”这一关键词,一批批叫得响的子品牌应“运”而生。浙江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互联网、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安徽省打造大运河安徽段“汴河遗珍·水韵皖北”文化旅游整体品牌;宿迁承载着运河粮运保障与仓储重任的老粮库……每一处遗址、每一座雕塑、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运载千秋”的风云变幻和新生。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潺潺流淌、润泽千年的大运河,今后,仍然要继续挖掘、塑造更多运河类优质文化品牌,把大运河文化传承这篇大文章做好。

  运河脉动千年,这是擘画人河相融的高质量发展蓝图。南粮北运、北物南行,商贾往来,帆樯云集。大运河从历史深处奔腾而来,又向着远方姗姗而去。如今的运河两岸,古镇与新城交相辉映,古韵与今风和谐共生。10年来,大运河串珠成链,涅槃为中华大地上闪亮的生态景观带、文旅资源带和文化创意长廊;投资超6亿元进行江都南区水生态环境整治,完善市政排水管网、治理河道、重塑景观;诸如出台《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探索让大运河水清河净造福一方的新路径;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大运河水质、水量、环境等情况……把这条“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守护好,续写新时代的运河故事、运河精神,这是时代责任,也是未来期许。如今,千年大运河已进入新的生命周期,成为贯通南北的“美丽中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处处可见,美好生活因“运”而生。(作者:王小东)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