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中安时评:运河焕新,绘就“山水人城共繁荣”新图景

【地评线】中安时评:运河焕新,绘就“山水人城共繁荣”新图景
2024年07月10日 10:59 中安在线

  千里通波,舟楫如梭。中国大运河南起浙江,北至北京,途径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5大河流水系。运河流经地,往往人口稠密、繁华富庶。涛声帆影间,翻涌着无数动人的人间烟火故事。喝着大运河的水长大,在大运河上跑船养家,沿着大运河去往更大的世界……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举办。

  长水泱泱,润泽古今。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翻开厚重的历史书册,在千年的时光中,大运河悠久的文化底蕴,连缀起安徽的“前世今生”,透过“水脉”观“文脉”,读懂何以中国,回答何以运河?善于守正创新,让这条“黄金水道”历久弥新,持续发挥运输的作用,更在文化、创意、绿色等方面着力,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塑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绘就“山水人城共繁荣”的新图景,让千年清波造福一方、润泽后人。

  千年清波,铺展“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新画卷。从运粮运马的漕运之河,到承载无数脍炙人口古诗词的文化大动脉,大运河是一个宝库,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提供了创作好故事的空间,以诗歌的方式,唱响千年运河情。流淌的大运河,本身就是一条“活起来”的文化之河,连通过去和现在,流向世界和未来。共赴大运河千年之约,致力于挖掘古都文化底蕴,让我们沿着大运河,去聆听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文化之声,饱蘸大运河精神之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东方魅力。

  千年文脉,焕发“运河风景、文化图景”的时代新颜值。水波不惊,宽怀以纳。悠悠运河水,南来北往,在千年的流动中,大运河的水灌溉了千古名篇,那些遗址、博物馆、古建筑等,是城市迭代升级的印记,是造福两岸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皖”风吹拂大运河,往来诗篇记录了大运河两岸的盛世繁华、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解锁了枕河而眠、依河而兴的“致富密码”。运载千秋,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体味绵延的文化根脉、鲜活的生态绿脉、涌动的经济命脉,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水动力”,让运河文化融入城市,在治水理河、赓续文脉中,让运河风景与文化图景交相辉映,促进体育、文化、政治、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让大运河的古韵涌动新潮。

  科技赋能,重塑“应运而生、应运而兴”的年轻新状态。运载千秋,皖韵悠长,讲好新时代大运河安徽故事,既要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塑造独具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让大运河的时代气息更浓烈,始终保持年轻态。大运河有历史的古韵,也有现代的时尚,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用创意点亮大运河,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新风采,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在古城与现代城市相互交织中,让水脉生生不息、文脉常新常青,抢抓大运河的发展机遇,重塑城市、整合资源、创新发展,让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绘就古老大运河“皖美画卷”。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流淌千年,大运河活力依旧,在传承历史文化、保留城市记忆中,勇于创新创造,承载新时代新文化,激活商业活力,带给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古老大运河成为幸福之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