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红色IP焕新出彩,上海交出青春答卷 |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红色IP焕新出彩,上海交出青春答卷 |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2024年07月10日 09:36 新浪新闻

朱洁静、王佳俊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上表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朱洁静、王佳俊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上表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从光荣之城出发,上海红色IP正在全国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根据孙甘露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评弹《千里江山图》本周在天蟾逸夫舞台上下集连演;由陈思诚导演、张冀编剧的同名电影引发无数期待。7月12日至14日,“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石家庄大剧院连演四场;郑大圣执导的同名舞剧电影正在全国热映。杂技剧《战上海》、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舞台剧《觉醒年代》、话剧《英雄儿女》等作品先后登台……这些红色作品以青春叙事、时尚表达实现口碑与市场的双赢,擦亮上海最鲜明最永恒的底色,焕发出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共情共鸣的精神伟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上海文艺工作者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丰沛的创作养料,以多样化的艺术语汇让红色IP焕新出彩,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贡献文艺力量。上海,这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正成为现象级红色IP的孵化场、优秀艺术家的成长地。

  红色IP广泛“圈粉”,为文艺注入创新活力

  今年7月1日,几位暑假来沪游学的美国大学生在美琪大戏院打卡“城中热演”剧目《永不消逝的电波》。几天后,其中一名学生激动地和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聂伟谈及观感:“出乎意料地感动”“有一种奋不顾身的力量”。“红色IP《电波》历经数十载不断传扬、生发的‘能量核’正在于此。关于中国式信仰与中国式忠诚的正向印象,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青年人群中发散开来,播撒向大洋彼岸。”聂伟说。

   1958年上映的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数代中国观众难忘的回忆;2018年由上海歌舞团创排的同名舞剧演出630余场,拿下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4年舞剧电影又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讲述关于爱与信念的故事。李白烈士的故事数度被改编成文艺作品,一个经典红色IP跨越数十年的艺术创作历程,成为具有范本价值的文化现象。

   信仰的力量随着回荡的“电波”不断发散:7月5日至28日,上海歌舞团将携舞剧前往扬州、石家庄、东莞、南通等城市;舞剧电影全国上映,触达更广泛观众群体。“《电波》真正走到了观众心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00后年轻人,都能从中找到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关于舞剧、电影的讨论蔓延到社交网络平台,在和网友的互动中,角色与观众的心灵在共振。”李侠扮演者、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说。

  红色IP激荡人心,类似的故事在不同舞台、不同场景上演。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首日,电影《千里江山图》仅凭一张概念海报,就引发了行业和影迷的热议与期待。影片根据孙甘露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原著小说累计印数超30万册。“合上书页,潸然泪下。”一口气读完《千里江山图》,70后读者陈广玉忍不住在朋友圈感慨;建襄小学学生秦义云在读后感中写道:“我们会永远记住先辈们的名字、你们的精神。”

  《千里江山图》在多个年龄层广泛“圈粉”,原因之一便是作品将宏阔时代与微观个体结合,将彰显信仰之厚重与书写生活之轻盈相交织。《千里江山图》已达成俄、英、德、法、越等10余个语种版权输出,红色故事持续出海“圈粉”。纸书热卖的同时,红色IP融合出版、影视改编和版权推广表现亮眼。话剧《千里江山图》已在沪连演30场,引领观众回望无名英雄在历史惊涛骇浪中为红色行船护航的壮烈故事。“为了革命理想而牺牲的这些人,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是化在历史长河里的人。我们应该回过头去看一看他们,找一找他们。”导演王晓鹰让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在剧中多次响起,“如果说革命是一种浪漫,那么革命与爱情的叠加,何尝不是那个年代年轻人内心最大的豪情。”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也发现,评弹版《千里江山图》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说明优秀文学作品为舞台艺术注入了青春时尚的创新活力。

  改革探向深水区,为“出戏出人”持续赋能

  今年“七一”前后,上海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晨钟》、京剧《龙潭英杰》、舞台剧《觉醒年代》、杂技剧《战上海》等精品剧目在申城掀起红色浪潮;话剧《向延安》、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先后登台国家大剧院。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接连成功,正是上海文艺院团发挥自身优势,遵循创作规律,根据“一团一策”有针对性寻求突破创新的结果。2015年启动的“一团一策”改革,在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的进程中,展现出韧劲与活力:2023年度,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共举办演出9570场,创收3.64亿元,比2019年增长20.13%,并有21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展演认可,刷新历史新高。

   踏入改革深水区的“一团一策”,为上海“出戏出人”持续赋能。舞剧《电波》从选题试错到孵化,再到成型、修改提高,每一步都受益于“一团一策”对重大文艺创作全流程引导的政策保障。上海歌舞团围绕现象级作品探索“驻场+巡演”双线并进模式,通过“艺衔制”“艺术创新扶持计划”等吸纳培养青年舞蹈人才,培养出朱洁静、王佳俊、方文、毕然等优秀演员。“在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和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一团一策’起到了关键作用。”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告诉记者,依托优秀剧目培养舞蹈人才梯队,让年轻团队有了充分发挥的舞台。

   在上海,红色IP呈现火热态势,见证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脚印。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次将写意的舞剧与写实的电影有机融合为一体,这部由上海歌舞团携手尚世影业共同出品的创新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体制改革一定是打破院团壁垒、打破门类框架、打破体制边界的。”聂伟认为,文化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技术赋能,也体现为体制优化赋能。

   随着电子书、有声书、广播剧、话剧、评弹等衍生艺术样式的陆续开发,围绕《千里江山图》的“红色剧本杀”“红色路线Citywalk”等活动在青年人中不断破圈。“让红色文化触角以多元形态抵达受众,体现了人民城市的文化高度和人文温度。”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说。

   文:宣晶 许旸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