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如何将世界文化遗产传递给未来

【文化中国行】如何将世界文化遗产传递给未来
2024年07月12日 06:52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黄山市歙县狮石乡徽州天路之巅,群山起伏,晚霞如画。本报通讯员 柯纬威 摄黄山市歙县狮石乡徽州天路之巅,群山起伏,晚霞如画。本报通讯员 柯纬威 摄
7月5日,2024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在皖举办。本报记者 徐旻昊 实习生 程 扬 摄7月5日,2024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在皖举办。本报记者 徐旻昊 实习生 程 扬 摄

  世界文化遗产地创新发展经验和模式有哪些,如何更好地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些命题,在不同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者和研究者相聚一堂之时,得以分享。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度。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形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由安徽大学与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4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以遗产文化、系统性保护、展示和传播为主题展开深度探讨。

  “见证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全过程”

  “故宫在1987年与敦煌、秦始皇陵兵马俑、泰山、北京猿人遗址,还有长城,共同成为中国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回忆中,一代代的故宫人为了故宫的保护、故宫承载的多元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很多安徽人的心目中,故宫是怎样的存在?它与安徽凤阳的明中都皇故城存在建筑史的关联,它曾与“徽匠”相逢留下徽派工艺元素,它也曾迎接“徽班”在这里登上历史的舞台。故宫有故事,有来自安徽的故事。

  如何将丰富的故事呈现给大众、递交给未来?王旭东说:“在过去的33年中,我从敦煌走到了故宫,确确实实见证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全过程。”他谈到了故宫博物院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播等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愿景。“故宫收藏了将近200万件的文物,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囊括了可移动文物的几乎所有的类型。这些可移动文物,无论是从工艺设计,还是从文化表达无不体现出我们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多地域的文化融合。”王旭东认为,中华文化在这些器物上得以体现,在一些重大文化工程上也会得到体现,最后形成集大成者,留给我们的后人。

  “所以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我们在新的时代有新的使命,那就是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去实现它呢?我们通过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建设,来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王旭东说,通过“四个故宫”的建设、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九大体系的完善,逐步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黄山是我国4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作为我国4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黄山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堪称兼具自然与文化之美的典型代表。黄山的自然遗产的属性特别强烈,相对来说,黄山的文化遗产的属性,世人了解不多。

  那么,黄山的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主要有哪些类型?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建强介绍,第一是遗存文化,现有各类遗存文化527处。第二是审美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黄山画派。第三是黄帝文化,黄山古称黟山,相传轩辕皇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第四是名人文化,千余年来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第五是景观文化,景点的名称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黄山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显示了交融并蓄的特征。“一是自然与人文交融共生,完美阐释了中国风景名胜,文可照景、景可生文等无限循环。二是文化与旅游交融互促,充分体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动。三是有形与无形交融并蓄,全面展示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黄山周边特别是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传承。四是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突出表现为赓续历史文脉与谱写当代华章的有机统一。”叶建强说,黄山风景区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有效维护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以徽学为引领,弘扬徽文化传播”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5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徽学研究中心目前从徽商与经济史,徽州文书文献史以及徽州宗教和社会史,徽州学术与思想史4个方面,面向整个安徽省的徽派的建筑、徽派的中医药等,开展相关的合作和研究。”在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长银看来,以徽学为引领,弘扬徽文化传播,是安徽大学一直以来秉承的创校精神和文化理念。

  据了解,“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安徽大学对徽州文书进行了保护、利用以及文化的挖掘。安大简研究被誉为完善中华文明的“历史拼图”,学校专门成立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此外,在桐城派文化、老庄文化等方面,安徽大学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文化探源工程。

  “持续建设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打造徽学特色的研究品牌。比如说我们举办了两届全球徽学学术大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徽学示范。”孙长银表示,未来安徽大学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