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鏖战莝草山——赤峰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鏖战莝草山——赤峰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07月13日 06:05 草原云

  莝草山因长有许多莝草而得名,这里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

  在白土井子村村民王凤山家里,柜子上摆放了一张30多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上,他和家人的背后是如茵的草场,翠色欲滴、触手可及。回想起来,王凤山感慨万千:“谁能想到,这么好的地方会变成沙窝子。”

  这次莝草山沙区治理,王凤山把全家都动员起来。他和嫁到邻村的两个女儿一起搭档,用家里拖拉机运送材料,也参与栽沙障。从早晨5点到下午6点,中午只休两个小时,一天能栽500米沙障。这个工作量,年轻人都会感到吃力,但72岁的王凤山却说他能吃得消。

  防沙治沙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一地之事。为提高全民防沙治沙热情,克什克腾旗规定项目总投资的10%用于“以工代赈”治沙,农牧民群众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入股方式自愿就近参与治沙。截至目前,全旗累计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模式治沙3.8万亩左右,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57岁的白土井子村党员郝艳杰,在得知家乡要开展沙地治理后,第一时间报了名。“现在每天收工拿现钱,大家伙儿一见面都互相问‘你今天又挣了多少?’,每人一天两三百的工资那都很正常。”郝艳杰兴奋地说。

  参与治沙,既要有坚定的信念,也要忍受艰苦的条件。扎设沙障时,大家往往在沙地上一跪就是一天;行走时,一踩沙子就没过脚踝;吃饭时,很多村民都自带黄瓜、馒头等简单食物就着风沙往下咽……膝盖磨出茧子、裤子磨出窟窿、鞋子磨破底都是常有的事。

  白土井子村党总支书记方海东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村里75岁的老党员孙朝礼,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参与治沙,老人就拄着拐棍,把大家劳作中产生的垃圾一点点捡到一起,方便后续处理。“从治沙开始到结束,他始终做着这件事,也没要过一分工钱,村民看到了都非常感动。”方海东说。

  在治理莝草山沙地的战斗中,克什克腾旗动员林草、水利、交通、国有林场、苏木乡镇广大干部职工、农牧民共6万多人次,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风雨兼程,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构筑起阻挡黄沙的坚固长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