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东湖评论:鹿鸣呦呦江豚逐浪,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地评线】东湖评论:鹿鸣呦呦江豚逐浪,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2024年07月13日 10:06 荆楚网

  闻稻花香,尝莲子甘,看芦花白,伴着逐浪的江豚、呦呦的鹿鸣、振翅的朱鹮——这个景象,曾是长江流域数千年来常见的风景。过去,因为过度利用,一些大众熟悉的动植物,或“走”向更偏僻的山林,或永远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就像“千湖之省”的麋鹿与江豚,一度濒临灭绝。见不到,就开始想念。人们开始想念那个头上长着巨大鹿角的“四不像”,想念那个在《本草纲目》里被称为懒妇鱼、馋鱼的小家伙,还有那些隐藏在老人们记忆中的活泼身影。

  只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动物族群的恢复,远没有使之消失那么容易。在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增加和野化放归的江豚,也不过几头、十几头;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30余年的呵护中,才最终将麋鹿从一个种群,发展成4个自然野生种群。这种不易,让人们看到了彩鹮、梅花鹿、林麝、长冠白尾雉、中华鲟等陌生又熟悉的动物朋友时,格外珍惜。

  细究荆楚生灵的消亡与勃兴,似乎都与长江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长江生态的好坏、长江生态保护的效果,不仅关系着东流的一江碧水、沿江的千万民众,更关系着栖息在长江流域的自然生灵。

  如今,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实现了叠加,难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既维持生态之美,又确保可持续保护呢?对长江生态的保护,与对珍稀动物的保护,如何才能融合成一条有湖北辨识度的“保护链”?这类问题,在当前,需要给出清晰的回答。

  例如,生态保护与商业价值,如何实现价值叠加?

  保护生态,呵护珍惜动植物,不能是关起门来的小圈子行动。商业的逻辑与生态保护的逻辑,不该是互不关联的平行线。一边抓保护,一边合理利用好现有资源,让珍稀动植物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充分彰显出来,生态保护就有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实质性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下的万物生灵、花鸟鱼虫,也能够在匠心设计与精密运作之下,成为产生商业价值的金山银山,同时带动生态保护可持续运行、高位发展,让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居民富、文化丰的美好期待,落在实地。

  再如,用科技之力呵护珍贵野生动物,何时提上日程?

  人治固然有效,但撇开技术赋能,何尝不是一种浪费?当前国内,有不少团队在同步进行动物AI、智慧检测系统等相关研究,开发出的针对单一物种的“猴脸识别”“虎脸识别”“跟踪识别”等技术,已经开始陆续投入运用。

  保护野生动物与野生植物,技术难度或有高低,但殊途同源,指向的都是通过技术赋能,尽量规避人工保护的短板与局限,将生态保护纳入更高效、便捷的快车道上来。以技术保护,逐步取代人力保护,未来,会有更多“豚脸识别”“鹿脸识别”开始发挥功效,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数据智能时代,终会到来。

  江豚游曳,众鸟高飞,江风山影,碧水东流。长江生态的保护,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太过宏大的命题。但是,人们能够通过越来越多回归视野的动物,感知到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身边亲朋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当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讨论,从小众议题变成公众议题,从一两种动物拓展到更大的范围,甚至拓展到更宏大的技术讨论、路径讨论、文化讨论,“保护生态,从我做起”的共识,也就从私域范畴传递到公共场域,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行动自觉。

  如此,才称得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世道人心的共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臧博

  图源:荆楚网记者刘建维、鄂州市委宣传部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