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⑦ | “手脚眼脑”协同,打通制造业“孤岛”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⑦ | “手脚眼脑”协同,打通制造业“孤岛”
2024年07月13日 06:39 新浪新闻

   飒智研发的图书盘点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产业该如何突破,扎根闵行区“大零号湾”的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通过自主研发,他们致力于让“机器工人”具备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从而可以在智能工厂中一展身手,让中国制造能够依靠本土机器人,实现更高水平的转型升级。

  “类人”而非“仿人”

  有些像人、但又不特别像人,这是飒智机器人的鲜明特点。

  说“有些像”,是指它们的工作能力。无论是替代图书管理员管好架藏图书,还是在汽车流水线上自动完成上下料,飒智机器人都是得心应手。突出的工作能力源于飒智的独到设计——他们不仅为机器人配置了机械手,更让它们“走得动、看得见、会思考”,机器人不再只是被固定在某个底座上、按既定程序“挥舞胳膊”,而是可以覆盖更大空间、完成更多任务。

  说“不像人”,是因为飒智在不断突破机器人的能力边界时,并不刻意让它们模仿人的形态和结构。比如,飒智机器人的移动,主要靠轮子而非仿生的腿,“手爪”靠抓握的机械结构而非人形的五指,它们的“身形”往往更像柜子而非有头有脸的生物……实际上,飒智最关注的是机器人与应用场景的合理匹配,以高性价比的“类人”,为智能机器人在当下进入千行百业,开辟了一条低门槛的现实通道。

  目前,全国有十多所高校和图书馆引入了飒智的“图书管理员”,其盘点效率是人工的50倍以上,每小时最快能盘点3万册图书,准确率高达99.7%。以往,盘点10万册图书需要2个人花上20天,但现在,飒智机器人干上一个通宵就能完成。

  而在海外的一家世界级电动汽车工厂,水冷板车间的300台机床现在主要由26台飒智机器人来操作。它们熟练地从仓库取出毛坯件,将其送到工位并精准就位,最后把加工好的零部件取下机床,再转运至下一个车间……整个操作流程非常顺滑,而且无人值守。

  总体上,飒智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已应用在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智能制造场景,过去几年,公司营收持续翻番式增长,而且已经实现盈利。

  艰难而正确的路

  作为飒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建政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起就参与研制机器人,直到博士毕业。之后,他长期工作在机器人行业一线,于2018年创办飒智,他对这个领域形成了很多思考。

  谈到自己为何以“类人机器人”为创业方向,张建政反问道:“铁基、硅基‘物种’,是不是一定得长得像‘碳基生命’?”实际上,在他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让高技术能低成本、快速、稳定地落地应用,面向“类人”而非“仿人”,就是基于当下技术和市场现实作出的理性选择。

  传统上,工业机器人主要有两大“门派”:一是以机械手为主的作业类,二是以AGV自动行驶小车为主的移栽类。这两大类机器人,“智商”都不算高,而且能力有限。虽然曾有人尝试给AGV小车装上机械臂,貌似是“强强联手”,结果却是“手”“脚”各行其是,没有协同,更谈不上效率。

  这是一个空白点,也是一次创业机会。张建政认为,要提升工业机器人的能力,不能只是做“1+1”式的简单捆绑,而是必须重新设计“手脚眼脑”协同的控制系统,让机器人可以根据“看到的”控制“肢体”,让“手”和“脚”互相配合,从而具备应对高精度、快节拍、高复杂性任务的能力——事实上,靠轮子行动的飒智机器人,精度高达0.1毫米。

  不过,由于机器人本身的功耗和算力受到严格限制,要实现视觉、动作、移动的协同,挑战极大。这条技术路线,在飒智之前也是少有人涉足。张建政回忆说,创业两三年后,他有次参加技术路演,台下许多投资人几乎无一看好。

  飒智团队凭借“长期主义”的信念,坚持了下来。事后来看,他们可以说选择了一条“艰难但正确的路”,这成为这家初创企业的“护城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完善,飒智的产品不断得到头部客户的认可,路也越走越宽广。去年以来,飒智先后完成3轮融资,同时在被评为上海市首批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之后,又在第二年蝉联了这一称号。

  扎根中国制造实际

  过去的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对人和机器关系的一次重新定义。飒智也遵循着这种逻辑,希望通过类人机器人,帮助国内制造业实现劳动生产率的革命性提升,积极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国内制造业70%属于离散型,以汽车零部件生产、消费电子以及各类装备业为代表,这类企业的生产过程,存在一系列“孤岛式”环节,一直得靠人来链接。飒智的愿望,就是能像百余年前亨利·福特发明汽车流水线一样,借助类人机器人,把离散工序串联起来,构建起连续作业的模式,让企业快速转型实现数智化。

  当下的制造业正越发呈现“小规模定制化”趋势,为满足市场多元的需求,制造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柔性,可以结合订单,灵活快速地对生产线进行重构,而类人机器人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现实的方案。

  让技术能落地,让业务与需求对接,这是飒智最关注的。为此,公司管理层花了很多精力,跑市场、跑客户、研究场景。国内逾百家整车企业,张建政走访过其中的80%;长三角的电梯行业,他跑了其中70多家;而其他的电子、机械企业,他去过的就数不清了。

  经过调研和思考,飒智告别了传统上机器人公司“面向行业”的开发方法,转而“面向场景”、提炼共性技术、进行模块化开发。目前,飒智平台上可选择的机械臂超过20种,视觉方案涵盖二维、三维、红外线、激光雷达等。客户构建一条以类人机器人赋能的产线,就像是搭积木,在降低系统复杂度的同时,也节省了成本,提高了部署速度——不少案例中,客户甚至能在一年半内快速回本。

  当前,飒智正在推动机器人与大模型的结合,试着跳过人工编程,让机器人能根据任务自己生成动作;同时,飒智还希望让机器人能像蚁群一样,可以相互沟通、配合,形成“群体智能”。在张建政看来,按照这种思路,未来5年,国内离散制造业就能出现大批“黑灯工厂”,从而让中国制造摆脱高成本的束缚,以“智造”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价值。

  >>观察员点评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学强认为,5G“压缩”了时间、虚拟现实“移动”了空间、人工智能“颠覆”了劳动,技术变革牵引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产业变革。飒智以替代人、解放人的“新型劳动力”作为产品创新的方向,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当前,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产业,正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持续催生新动能、创造新场景、组织新模式,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蝶变。面向产业变革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融合了软硬件技术突破的机器人产业,既赋能智能,又智能赋能,开辟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新赛道。

   文:张懿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傅璐

机器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