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访谈 |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南方发展增加自信

中国访谈 |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南方发展增加自信
2024年07月16日 00:00 中国网

  中国网:作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系列重大举措之一,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第二届高级别会议与7月11日-1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持续行动 共创未来”。会议展现了中国对联合国未来峰会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一直致力于深化南南合作,加强南北对话。在推动全球南方现代化上,中国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当下的南南合作,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针对相关问题,中国网记者在会议现场专访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 摄影/刘凯图为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 摄影/刘凯

  中国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年来,奠定了南南合作的基础。南南合作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您认为当下的南南合作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在合作方式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晓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提出70年了,南南合作其实也扎扎实实的走过了70个春秋。南南合作我觉得在当今的世界如果反思一下的话,有一些变化,有一些没有变化。

  那么在没有变化上,我觉得南南合作一直秉承着发展中国家团结互助的精神,然后也一直坚持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南南合作的基本原则,并且始终把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福祉,放在南南合作的首要目标的位置上。

  有什么新的变化呢?我觉得我们处的时代不同了,所以南南合作也不断的焕发新的活力。比如说从目标的角度上讲,近10年来南南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已经成为支持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合作模式。

  那么同时由于这样的一个目标,它在合作的内容上也有很多新动态。比如说以往讲南南合作追求减贫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不像近10年来这么注意绿色发展与环境的平衡。而且我们也看到近10年来在我们推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减贫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社会的发展以及促进平等,包括性别的平等,包括国家间的平等。

  第三点,我觉得近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我们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也看到了更多的自然灾害的出现,也有地区冲突的发生。所以在南南合作上也更加注重如何实现韧性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南南合作的一些新的特色。

  还有一个更新的事情是我们都意识到,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也为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跳跃式发展的历史契机。南南合作以往的逻辑始终是发展中国家跟随着一些发展更好的南方国家,能够得到渐进式的发展。那么在当今时代,如何在渐进式发展和跳跃式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充分的结合,把握好历史的契机,我觉得这也是南南合作的一个新的课题。

  南南合作在合作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以往我想南南合作很多时候是政府主导的,那么近年来你就会发现社会力量的参与是非常踊跃的,包括智库的参与,包括民间组织,还有私人企业的参与。这样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推进合作的态势,对于南南合作是非常有益的。

  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也是这次论坛一直在推动的。近年来三方合作也在悄然兴起,一些发达国家也意识到,其实原本的以ODA(政府开发援助)为主导的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所以也需要和发展中国家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三方合作就是在南南合作的基础上,有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参与,这样的发展合作也在悄然兴起。

  所以我觉得有很多的模式,我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南南合作。以往更多的是双边合作,现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多边模式的优势,那么也和联合国更加深入的进行合作,这样多边合作也能够帮助双边的南南合作,更好的发挥它的规模效应。

  中国网:当下,“全球南方”已经成为推动国际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您认为主要有哪些新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王晓军:全球南方这个概念一直都存在,但是近年来这个概念更多的被大家谈及,并且大家在思考如何让全球南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球发展中能够借力更好的发展。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全球南方的全球性已经越来越多的体现了。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数目之多,全球有140多个国家自己认定为全球南方国家,已经占到了联合国成员的将近3/4,这些发展中国家人口之众达到了全球人口的80%。

  另外很重要的是经济体量,就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的GDP已经超过了全球的40%,正在冲向一半,一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这个时候如果发展中国家通过自己的团结互助,它会对全球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潜力无穷。同时全球的发展也一定应该惠及发展中国家,有80%的全球人口,所以它非常重要,但是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觉得这个挑战可以分成内部的挑战和外部的挑战。

  内部的挑战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是比较单一的,生产能力、基础设施现在都相对比较薄弱。加上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你比如说病毒是不分国界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分国界的,以及地区冲突带来的灾难,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时候,本国内部的经济体制各个方面的薄弱就会凸显出来,你受到的冲击就会更大,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对发展中国家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的挑战。

  那么要想有出路,我觉得一定是全球合作,因为很多问题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己可以解决的,尤其是这些外部的冲击。所以我认为南南合作、三方合作,包括ODA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图为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 摄影/刘凯图为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 摄影/刘凯

  中国网: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如何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有什么共同的机遇和挑战?

  王晓军:我觉得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其实它和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那么近年来比如说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互联互通的建设上,其实直接推动了扶贫这个目标。全球发展倡议有8个优先领域,这8个优先领域其实也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很多目标。全球发展倡议会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包括南南合作、三方合作,这也正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操作层面上,如果我们能够更多的结合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国家战略,那我们一定能够把全球发展倡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在金融、科技、教育等多领域,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南南合作,不断为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在推动全球南方现代化上,您认为中国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您怎么看待全球南方现代化的新路径?

  王晓军:我觉得中国在全球南方现代化的发展上,一直起到以下几个作用。第一个是在自信心层面,我觉得中国的减贫成绩和中国现在展现的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这种信心和力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自信源泉。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做到,我觉得这个是在精神层面上最大的作用。

  那么第二在务实合作方面,中国开展了很多的南南合作项目,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来推进在民生方面的很多的解决方案,包括你刚才提到的在金融上的支持,在科技上的互通有无,包括在知识上的交流,我觉得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方面,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更多的开创一些多边性的合作平台。比如中国当初倡导成立的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包括中国参与共同领导的新发展银行,这些是一些新的多边的金融体系。

  中国的智库也开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形成全方位的智库的多边合作。中国在金砖机制中、在G20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77国集团和中国这样的体制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网: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高级别会议作为中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系列重大举措之一,您怎么评价其意义和作用?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您有哪些建议?

  王晓军:我觉得这次大会非常成功。因为去年我也来参加了第一届的大会,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开端,去年的大会正是在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之前,所以这样的一个势头也为那次峰会带来了很好的信号。

  今年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今年在联合国总部会召开未来峰会,全世界各个国家会达成未来契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历史时机。这次第二届高级别会议汇聚了这么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进行探讨合作,也汇聚了一些发达国家来进行对话。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们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和开发署,还有经贸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一分论坛上,从智库、从政府、从国际组织不同的角度都在探讨我们当今的全球南方的现代化和从前考虑的现代化究竟有什么不同?如何展现各个国家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策略路径,共同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个讨论既面向未来,又深深地扎根于现实。

  我们没有回避现在当今世界面临的非常复杂的挑战,我们考虑在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住很多新的契机,能够聚焦于发展,让大家在发展上群策群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我觉得这正是今年全球都需要关注的主题,就是立足于现实,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要为未来做好规划,所以我觉得这次会议意义重大。

  全球发展倡议其实是把这些会议讨论的精神落实的一个很好的机制。我们已经有非常多的项目在全球开展,与很多国家很多国际组织都达成了合作的协议,那么我觉得正好这是一个行动的平台。我希望我们能够在全球发展倡议的这个框架下,充分的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未来契约的一些主要领域,来开展扎扎实实的项目上的合作,方案上的推进,以及国家间在发展战略上的沟通和衔接。我想我们对于实现全球南方现代化和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本期人员:记者/编导:佟静;摄像/摄影:刘凯;主编:郑海滨)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