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千泉之城”的文化答卷

“千泉之城”的文化答卷
2024年07月16日 09:00 新浪新闻

  “千泉之城”的文化答卷

  中共济南市委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济南作为文化大省的省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城市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应有之义,是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使命。

  济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涵养泉城文化软实力的“硬担当”,作为强省会建设系统工程的“硬支撑”,在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夯实文化之基、释放文化产能、持续以文化人,努力使泉城大地时时可触斯文在兹、处处可享化育之利,努力让“千泉之城”既有筋骨肉、更有精气神。

  夯实文化之基,在保护传承中涵养城市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济南市把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础性工程,精心守护城市文化存量,着力夯实城市文化根基,持续丰富城市精神表达的话语载体,在保护传承中涵养城市底蕴。

  深入文化探源,更新城市叙事。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隋、唐、宋时期,济南人才辈出,名将秦琼、词坛双峰李清照和辛弃疾等皆为一世俊杰。元、明、清时期,散曲大家张养浩、文坛领袖李攀龙、戏曲奇才李开先、辑佚名家马国翰等,亦是群星璀璨。还有李白、杜甫、曾巩、苏轼、苏辙、元好问、赵孟頫、王士祯、蒲松龄、老舍等名流雅士来此或游历,或仕宦,或客居,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171处;馆藏珍贵文物380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6件(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中国现存较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四门塔,是中国较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灵岩寺在唐代就是中国名寺之一。

  泉水是济南的根和魂,是济南最亮丽的城市名片。著名的济南趵突泉“水涌若轮”。千泉竞涌,繁盛不息,造就了“天下泉城”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图为2024年6月1日拍摄的趵突泉。 济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张刚 周星权/摄

  为切实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守护好、传承好,济南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开展“文保全民行动”,构建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文物保护格局;推动文化遗产挖掘阐释,成立城市软实力研究院,举办黄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和辛弃疾(字幼安)“二安”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出版《济南文化论丛》、《济南名泉考》等系列书籍;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统筹推进齐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非遗名城建设行动计划,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通过打好规划保护、挖掘阐释、活化利用“组合拳”,努力将济南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来,有机融入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之中。

  接续泉水文脉,放大文化符号。济南依泉而生、因泉而兴,泉水是济南的“文化轴”,赋予了济南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气质与魅力。为让泉水持续喷涌,保住泉城的魂,发布实施《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编制《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推动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精准保泉。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泉水申遗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深知,泉水申遗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申遗过程中,深入实施“品泉、赏泉、嬉泉、听泉、画泉、咏泉、命泉、寻泉、乐泉、酿泉”行动,让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在泉水活化场景中“兴尽回舟”、“鸥鹭争渡”,让老舍《济南的冬天》从跃然纸上转化为满城山河可暖的城市记忆。当前,一年一度的泉水节已成为独属济南的盛大节日,也是济南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敬泉大典、花车巡游、寻泉赛等活动深受市民游客喜爱;备受关注的市民泉水直饮工程,已覆盖用户38万人,预计到2025年底服务规模将达到100万人,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享受到泉水福利。可以说,在这个“石板缝里都流溢着文化”的城市,与泉有关的生活方式正在当下社会生出新的枝芽。

  释放文化产能,在对接需求中推动文化惠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创造高品质生活,文化是重要因素。济南市坚持构建文化产业全链体系,全力提升文化治理品质,让文化有市场、有产品、有法度、有治理、有载体,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文化普惠,人人自带书香。衡量文化事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要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济南市坚持人民至上,打破文化围墙、推动文化亲民,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普惠式文化浸润、输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比如,推进市属文艺院团改革,组建市戏曲曲艺中心,进一步激发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创作活力;创新打造“泉城文艺厅”,积极拓展山东省会大剧院、群星剧场等演艺阵地,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平台,逐步实现了新时代优秀作品的线下演出和线上演播相融合。2023年以来,济南共荣获省级及以上重要艺术奖项4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9项。

  早在乾隆年间,济南就诞生了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藉书园”,济南充分开掘“自古是书城”的城市禀赋,顺应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建成泉城书房、泉城文化驿站、书香地铁、爱阅巴士等1200余处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文化化育大众,彰显城市包容。为方便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阅读,济南市结合“快递小哥”群体穿街走巷、工作流动性强的特点,启动“快递小哥”阅读驿站项目,依托遍布全市各区县的50多家泉城书房组成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标识原则,在每家书房设置“快递小哥”图书专架、阅览专席,实现了“15分钟阅读圈”与“15分钟服务圈”的融合共享。截至2024年3月,泉城书房为“快递小哥”提供借阅图书超过40万册,让公共图书馆成为更多人的“心灵栖息地”。

  2020年7月,泉城书房高新区雨滴广场分馆建成开放。作为国内首家“二安文化”主题书房,设有“二安文化”图书专区、“在这里读懂济南”城市文创专区。图为2024年7月9日,读者在泉城书房高新区雨滴广场分馆阅读。 济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确立支柱产业,树立文化支柱。济南以“支柱产业”树“文化支柱”,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集群,现已形成由“专、精、特、新”型文化企业构成的主体群落。文旅是以文兴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济南夜经济频频出圈,在大明湖的桨声灯影里,在芙蓉街的摩肩接踵中,在“江湖艺社”的欢声笑语间……各种“新夜态”下丰富多元的生活新主张,唤醒了济南的“夜活力”。长鹿白云湖旅游休博园、稼轩文旅城、济南市博物馆新馆、齐长城遗址博物馆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正在催生一批“新生代”文旅融合创新业态。自2017年以来,济南连续举办7届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投入惠民消费资金超过1.3亿元,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超过2万场次,综合带动文旅消费25亿元。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济南纳入重点监测的趵突泉、千佛山等30家景区共接待游客364.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4亿元;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97%。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

  持续以文化人,在文明创建中集聚“济南好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引人以大道,育人以大德。近年来,济南市将“育新人”全面融入“提升软实力,创建文明城”工作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更加丰富、典型竞相涌现,形成“好人现象”、引发“好人效应”,让“好人”成为济南最坚实的人格支撑。

  榜样“正能量”,好人“大流量”。道德模范是从人民群众中走来的“平凡英雄”,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应有大流量。近年来,全市选树好人坚持“宣传不留白”,完善文明“流量引导”流程,让“好人”成为城市视觉焦点。2023年7月13日,济南一座居民楼意外失火,滚滚浓烟将一名女童困在屋内。危急时刻,邻居许亮冒着生命危险,徒手爬窗救下孩子并带到装空调的狭小区域安全暂避,直到消防救援到达现场。当时惊险的一幕被居民拍下,“好样的,济南‘超人’”迅速引燃全网。在“济南超人”许亮选树宣传过程中,从第一个视频上网,到点赞转发破2亿,再到授予许亮“济南好人”荣誉、推荐参评“山东好人”,形成了善意全民表达、善行全网传播的良好氛围。通过持续发掘道德榜样和好人善举,济南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排爆英雄”张保国等先进典型,百余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好人之城”名片熠熠生辉。

  德法“交相用”,宣讲“活教材”。深化文明创建,共筑文化高地,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治理。济南市将道德建设融入城市治理“最后一米”,从解决群众关切的身边事入手,写好城市治理这篇大文章。以规范路口交通秩序为例,坚持刚性约束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大力推广轻微违法“5选1”教育惩戒。比如,如果市民骑车逆行,给予的“惩罚”是在朋友圈发布遵规承诺并集齐20个赞。通过将违法处罚、教育劝导和文明宣传,寓于每一次人性化执法之中,全市路口车辆通行、行人过街效率分别提高15%、20%,这体现的是更鲜活、接地气、有温度的治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文明向上的城市精神,离不开有效宣讲。济南市以“群众讲给群众听”的形式,构建“理响泉城”百姓宣讲品牌矩阵,在全市精心选拔培训1.5万余名理论名家、宣讲网红,组建“理响大篷车”、“理响满槐”等15支特色品牌队伍,把“百姓能听懂的道理”送到家门口、把“百姓做主讲的论坛”设在屋檐下。在线上,社区宣讲员王速成开办“鸿雁直播间”,用亲身经历讲透“活理论”,一次可吸引近千人点赞热评;在线下,40年如一日围着群众转的“小巷总理”田象霞,用“坐着讲作风,不如站起来看作风”的实际行动,教育身边人、带动一大片,成为宣传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教材”。

  坚持文化铸魂,在主流价值中形塑城市软实力

  “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殷嘱托。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近年来,济南市依托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坚持一手抓传承、一手抓传播,努力让红色记忆常在心中、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强省会建设的新征程中蔚然成风。

  清明节前,山东省济南市各界群众来到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历史,祭奠先烈。截至目前,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墓区安葬烈士1910名,其中有名烈士1221名、无名烈士689名,包括王尽美、邓恩铭、刘谦初等23位著名烈士。图为2024年4月2日,少年儿童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礼。 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济南是一座饱含红色文化的英雄城市,是全国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的第一个敌人10万重兵守备、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中共一大代表中就有来自济南早期党组织的王尽美、邓恩铭,莱芜战役、济南战役作为经典战役永载史册。目前,全市有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等210余处,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济南人民艰辛斗争的历史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片热土上,济南正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纳入“泉城记忆”建设,通过细挖红色资源涵养红色气质。比如,推出多家红色研学基地和红色研学线路,2023年,莱芜战役纪念馆、济南革命烈士陵园(济南战役纪念馆)、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大峰山现场教学基地、山东铁路博物馆(胶济铁路博物馆)入选山东省青少年红色研学重点推介基地。比如,推出红色电影《血沃春华》、音乐剧《尽善尽美》、专题片《光影礼赞百年》等一批主旋律作品,推动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再如,成立烈士寻亲中心,组建寻亲工作专班,运用新型DNA技术让“无名烈士”重归“有名英雄”,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良好氛围。

  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全民思政课”,将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市属高校考核和区县教育履职评价。仅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学校,就打造出“室”、“馆”、“园”、“廊”、“橱窗”、“基地”、“核心区”一体化思政教育综合平台,成为全市革命教育的必选“打卡地”,学校还创设了12个红色教学实践基地,大大拓展了红色教育空间。

  典型宣传柔性传播。在大流量和正能量交织的融合传播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让更多城市故事和文化形象深入大众,济南市注重规划传播布局、统筹传播资源、完善传播机制,在“报、台、网、端、微”全媒体传播体系基础上,探索创建出集内容生产、理论宣讲、典型发布、文艺展播、城市营销、国际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三室(10大文章工作室、10大短视频工作室、‘理响泉城’工作室)两厅(泉城发布厅、泉城文艺厅)一中心(济南国际传播中心)”,形成跨渠道传播矩阵。制定出台《公众小号(视频号)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注重发挥高质量公众号“群发优势”,综合运用网言网语,以群众视角娓娓道来,努力培育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济南这位坚强的女小巷总理泪奔现场”、“女儿心中偏心的教师妈妈”等多个微博话题登录同城热搜榜榜首,给典型宣传打上“柔性传播”的烙印,为正面宣传树立“可亲可感”的标杆。通过“三室两厅一中心”,济南初步构建起线上与线下融通、内宣与外宣并重的大宣传格局。

  700多年前,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用一幅《鹊华秋色图》,描绘了济南山水胜境。今天,站在泺口黄河大坝上远眺,黄河之水与天际相映,“齐烟九点”中的鹊山与华山从千年历史长河中走来,跟随奔竞的时代大潮,砥砺前行。新时代新征程上,济南正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定文化自信、深耕人文沃土,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