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吴易明:奔赴智能机器人的新纪元

吴易明:奔赴智能机器人的新纪元
2024年07月17日 15:08 西部网

图/文 贺桐 惠璇璇 王靖升图/文 贺桐 惠璇璇 王靖升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作为秦创原覆盖下的一块沃土,孕育着许多怀揣梦想的“种子”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结果。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正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断扎根,向上生长,也让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易明在探索真“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道路上,越走越远。

  吴易明和秦创原的缘分,其实在2021年就已经结下。2021年,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启动建设。也是在那年年初,吴易明初步提出以“具身认知”为指导的推动智能科学发展进阶的新范式。同年10月,结合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发表的文章,吴易明及其团队确认在当下智能科学发展新阶段,可以冠以“具身智能”之名,并以此为核心构建基础理论体系。

  何为“具身智能”?通俗来讲,它指的是智能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与环境交互感知,自主规划、决策和执行的机器人系统。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有具象的会运动的身体,还要有和人一样会思考判断的大脑,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工作。

  吴易明介绍,简单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机械臂)作业规律是,当人设定机器人重复某个动作,它就会重复这一动作。“机器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在不断重复动作。举个例子,在汽车生产线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重复作业的机器人,不管面前有没有东西,设定让它去抓,它就会一直抓。”吴易明说。

  如果说,不论是什么机器人都能算做是“学霸”的话,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就是这样通过一遍遍的“海量刷题”实现进步的,而吴易明研究的智能机器人则是掌握了“举一反三”这一技能的“超级学霸”。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意味着,想要在战斗中获胜,人要具备认识敌人、认识环境、认识自身的能力。吴易明及其团队就是仿照人的这种思维方法,来使得机器或者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实现自主的识别、自主的决策、自主的规划运动轨迹,最终帮助人类解决在工业领域更细致的问题。

  “假设我是个机器人,你告诉我‘去倒一杯水’。首先我需要理解你的问题,然后识别环境,找到水的位置,再自主地做出整个决策链。要让机器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这当中最难的是识别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以此为基础来解决。而我们在2019年就解决了‘识别’这一核心问题。”吴易明说。

  时至今日,吴易明依然清晰地记得,2019年,当团队将基本理论打通,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别人不仅听不懂,而且不爱听。于是,自那以后,在继续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吴易明和团队又花了三年的时间,投入7000万资金将智能焊接机器人做了出来。2022年,公司顺利申请获得“具身”、“具身智能”商标所有权。如今,吴易明提出的底层科学原理和技术成果已逐渐被学术界接受和认可,科研成果也在逐步进行商业化落地。目前,产品主要应用于离散型智能焊接、智能检测、特种军工机器人三大领域。

  与高新区结缘,也要从2021年说起。随着“具身智能”理论体系的提出,2021年年底,中科光电急需新的场地来推进项目建设。正当吴易明一筹莫展的时候,秦创原的相关政策扶持给了吴易明极大的帮助。“那时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刚刚启动建设,依托秦创原的总窗口,沣东和沣西、高新区都愿意给我们提供场地的支持。后来结合公司的发展考虑,我选择了高新区,当地政府部门不仅帮我们协调,还免掉了一部分的租金,并且给了相应的人才补助。”吴易明称,场地顺利落定,让他和团队的心也踏实下来,更加专注于技术研究。

  科研之路漫漫,要持之以恒地钻研,更要能耐得住寂寞。在吴易明看来,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努力和机遇缺一不可。时光倒回至1998年,刚刚本科毕业的吴易明进入到西安光机所工作,一干就是15个年头。在那里,他埋头苦干,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并在2009年拿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学位。

  读书阶段,吴易明参加了“挑战杯”的竞赛,获得三等奖。在他看来,三等奖虽然算不上一个特别好的成绩,但通过这一竞赛,吴易明发现了自己对科研的敏感度,自此坚定,自己能做科研。“我的运气比较好,1998年本科毕业,1999年就开始负责项目,然后慢慢地把手里的项目拓展成了研究室。”吴易明所说的研究室是西光所光学定向与瞄准技术室。在研究所期间,吴易明主要从事瞄准技术和原子惯性技术研究工作,是精密仪器及瞄准技术专家。

  2013年,吴易明离岗创业,中科光电正式成立,专业从事高端智能机器人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2016年,中科光电参与由西安交通大学梅雪松教授牵头,联合高校、航空航天央企用户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获得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的项目支持。自此,吴易明也正式从视觉测量领域“跨界”到智能识别领域。

  让吴易明意想不到的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更大的“机遇”。2023年年初,在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的政策支持下,西安交大与中科光电决定在西安交大创新港共建 “西安交大—仝人智能系统科学与智能器件物理联合研究所”,创新性地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紧接着,2023年7月,秦创原建设两链融合重大专项项目(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集群方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中,中科光电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申报的《基于具身智能为核心的立体视觉智能集箱管支座焊接机器人技术攻关项目》获批立项。也是在2023年,中科光电担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具身智能工作组副组长单位,这对吴易明来说,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目前,我们的研究所还在建设当中。‘科学家+工程师’这一政策,促进了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对接,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它一方面给我们补贴科研公关的经费,加速公司的产品走向市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促进我们和学校老师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这对整个项目的推进来说,是有极大益处的。”吴易明介绍,通过秦创原的总窗口,依托高校的优秀资源建立起的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围绕高端自主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联合研发下一代类人脑光控忆阻器以及芯片电池。目前,公司已经获得项目性支持。

  2024年3月,吴易明在首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发表《具身智能是智能科学发展的新范式》开幕式演讲,让更多人认识并且了解“具身智能”,这样的底气一部分也来源于吴易明背后强有力的支持。“一路走来,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陕西正在推进秦创原的‘三项改革’,我想,这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还对人才的发展、科创企业的建立和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谈起秦创原的种种,吴易明也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未来,他希望能从秦创原中汲取更多养分,助力公司“茁壮成长”。

  采访尾声,吴易明也向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寄语,鼓励青年人畅游科技的星河。“人们如果想要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脚印,就要敢于开拓新的科研领域。就像我们想要在雪地里留下足迹,一定要走在别人没走过的路上。也不要想着挤热门领域,尝试多多探索其他可能。同时,还要记得保持批判性思维,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才能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远。” 吴易明说。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刘思雨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