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古风遗韵绽芳华——临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纪实

古风遗韵绽芳华——临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纪实
2024年07月19日 09:24 新浪新闻

  常德日报记者 李萌 通讯员 严怀林 覃剑 吴晓

  浮山亘南、澧水穿北。

  位于湘西北的临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境内现存宋玉墓、申鸣城、九里楚墓群、杉龙岗稻作遗址等文化遗存。

  千百年来,临澧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以曲艺、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为代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个,其中,民间文学4个、民间音乐1个、传统舞蹈2个、传统戏剧2个、曲艺3个、传统技艺5个、传统体育和竞技4个、传统医药1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临澧县委县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强化队伍管理、狠抓保护传承、创新保护工作,使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花繁果硕。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老非遗,正在安福大地上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时代光彩。

  一个人一台戏的坚持

  在临澧县,吴清华跟熊波涛因经常同台演出被认为是夫妻,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不光师承不一样,且艺术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今年47岁的吴清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盆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17岁开始登台演出,演唱了半辈子鼓盆歌,在临澧县及澧水流域县市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鼓盆歌又名湘北大鼓,自清朝雍正年间流入临澧县,至今已有300年历史。鼓盆歌始称“孝鼓”,是为悼念亡人所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30年前,吴清华在师父训练教育下,进行创新,其唱腔上力改过去那种低沉、哀怨且与做道场相仿的音律,融入地方民间小调,充满了欢乐。自此,鼓盆歌逐步走出“围城”,进入茶楼、书场,成为湘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曲艺。

  吴清华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十九届群星奖决赛。

  吴清华出生于澧水河畔的合口镇,自幼就喜欢听湘北大鼓,当年为了拜师,每天从合口镇步行数十公里到新安镇学艺,师父在台上唱,吴清华就在台下学,寒来暑往。最终,师父认可了这个专一的女孩,一旦有活动,都会带上吴清华。吴清华也逐渐成了师父最出色的弟子。

  “其实鼓盆歌是需要沉淀的,一人一鼓两根棍,一个人一个舞台,要让下面观众喜欢,其唱腔一定要师父反复斟酌才让过。”吴清华告诉记者,群众的耳朵是评价鼓盆歌艺人的唯一标准,唱腔不光要符合音律特点,语言也要有艺术美感。

  58岁的熊波涛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澧渔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于临澧县佘市桥镇,自幼师从澧水流域知名鼓书艺人金行文(已故),双修九澧渔鼓和鼓盆歌,后因受到市场和受众等因素制约,专门从事鼓盆歌演唱。为保护传承好九澧渔鼓,从2016年开始,熊波涛又重拾渔鼓筒,踏上了清贫又艰辛的传承之路。

  九澧渔鼓起源于战国末年,始称“乓乓”。成形于唐朝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因为渔人所好,故称渔鼓,又因流行于澧水流域一带,继而称为九澧渔鼓。九澧渔鼓艺人演唱时,左手抱筒并执牙板和钹,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执筷子击钹,其他三指拍鼓。九澧渔鼓演唱书目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如《封神榜》《说唐》《杨家将》等,加上现代编写的《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等唱本,新老书目多达五百余本。九澧渔鼓道具配置、唱词风格都留下了楚文化痕迹,特别是唱词讲究、章句整齐,这都是受楚辞影响。九澧渔鼓艺人集演唱、打击乐伴奏于一体,“唱、念、做、打”皆为一人同时操作。

  “当年我们在师父那里学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很关键,师父不光对唱腔中的发音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还要求我们每天反复练习。”熊波涛坦言,一个人一台戏,是需要坚持与信仰的,无论是九澧渔鼓还是鼓盆歌,希望年轻人能摒弃杂念,沉下心来,把这些老祖宗的精华传承下去。

  不仅是一门手艺的传承

  千张是常德一带颇具特色的传统菜品,在市域各地均有分布,历来以临澧县修梅镇杨板桥社区生产的千张最为有名。7月17日,记者慕名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张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唐晓军的豆腐作坊。

  唐晓军(左)与徒弟一起制作千张。

  记者见到唐晓军时,他正在豆腐作坊里忙碌。中等个子、快人快语、精明能干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杨板桥社区位于临澧县东北部10.5公里处,距澧水河仅1公里,千张制作历史悠久。据1983年出版的《湖南古今地名词典》载:“杨板桥,清光绪《湖南通志》录此地名。泉水溪源出古老山下泉井,取其水制作千张豆腐,清醇细嫩,久负盛名”。《临澧县乡镇简志》称:“杨板千张风味独特,历为贡品。”

  千张制作是唐晓军的看家本领,他做出来的千张,就像一张张宣纸,无论怎么揉捏都不会破损。目前,唐晓军家的豆制品大多被市城区、县城区酒店、食堂订走,剩下零售的不到中午就卖光了。“哪怕是供不应求,我都坚持做限量的手工豆腐。只有遵循祖辈的法则,纯手工制作才能真正唤起属于豆子的无穷美味,才能让消费者吃到真材实料的豆腐制品。” 唐晓军一脸认真地说。从业30多年来,从磨浆、煮浆、开浆,到切块、卤制、摊凉,每一道工序,唐晓军和妻子都亲力亲为,绝不走样。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唐晓军经营的传承场所分工更加细化,分离出备料、制作、运营3大工种。“千丈制作技艺能有今天,搭帮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帮助支持。”几年来,县非遗保护中心为其积极宣传,扩大影响;帮助传承人开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并将其作坊纳入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周边10多农户脱贫致富。

  如今,唐晓军已带出了20多个徒弟。“我将进一步加大技艺传授力度,擦亮‘杨板千张’这一品牌。”展望未来,唐晓军信心满满。

  一招一式尽显武者风范

  7月17日上午8时,临澧县青少年武术健身中心内,伴随着铿锵有力的乐曲声,20多名身着涂氏武术服装的孩子们开启了一天的晨练。出拳收拳,踢腿劈叉,孩子们一招一式,尽显少年武者风范。

  “临澧县青少年武术健身中心由涂氏武术县级传承人刘洪波创办,系统开展涂氏武术教学和文化传承。”该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说,涂氏武术起源于明朝初期,主要流传在临澧县新安镇及周边县市、江西南昌和浙江温州等地,其拳法快、稳、准、狠。长期训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延年益寿。

  6月6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道水欢歌”乡村文化系列——临澧夏季“村晚”展演展示活动走进新安镇文昌社区。图为涂氏武术表演。

  作为涂氏武术传人,涂昌荣、刘宏波、谭建设、冉德喜、涂运华等始终以传承和发扬涂氏武术为使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武术活动,提升涂氏武术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涂氏武术协会先后挖掘整理出版《涂氏武术》书籍;组织涂氏武术协会会员、临澧县青少年武术健身中心学员代表积极参加市七运会、市八运会、常德市阳光联赛等比赛,获得了多枚金牌;大力配合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的节日等非遗宣传展演活动;认真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涂氏武术协会、县青少年武术健身中心先后在县第一完全小学、县实验小学、县丁玲莲花学校、烽火中学、陈二中学、佘市中学等中小学校组建了武术社团,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涂氏武术,受益学生上万人。

  “在一招一式的练习中,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也磨炼了意志,增强了自信心,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谈及孩子的涂氏武术习武经历,家长们赞不绝口。

  “涂氏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刘洪波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将一如既往让更多年轻人对涂氏武术感兴趣,让更多青年人喜欢上涂氏武术。

  古风遗韵绽芳华,七月的安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随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道水欢歌·春夏季村晚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警营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情水涨船高。临澧县委县政府趁势而上,围绕“兴产业、连红线、建新区”工作部署,庚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抓精品节目、抓各项赛事、抓项目申报、抓演出市场,高质量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采莲船表演。

  皮影戏表演。

  民间吹打乐演奏。

  熊波涛(左)在授艺。

  图片均由临澧县文化馆提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