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致敬老党员|65年前为毛主席戴上红领巾的他,今年光荣在党50年了!

致敬老党员|65年前为毛主席戴上红领巾的他,今年光荣在党50年了!
2024年07月21日 21:40 江西新闻客户端

  

  文/全媒体记者 汪凯凡

  7月18日午后,夏阳灼灼炙烤着大地。在南昌市东湖区董家窑街道豆芽巷社区服务站门口,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身穿浅绿色T恤衫,手提着一个沉甸甸的资料袋,面带微笑,双目有神,缓缓朝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走来,他正是豆芽巷社区党支部老党员蒋含宇。

  因为一张著名的《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的照片,蒋含宇和他的妻子彭淑清的故事被外界广泛知晓。人们羡慕地把照片中陪在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这份荣誉不是属于我们两个人,是全国少年儿童的荣耀,领袖的关怀激励着大家努力奋斗。”在豆芽巷社区活动室里,蒋含宇轻轻翻开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眼睛里泛着光说道。“见到毛主席,我们感觉他非常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他穿着朴素,身上扎的皮带是旧的,白色衬衣被汗水打湿……”

  ▲蒋含宇赠送给记者的明信片(图中照片由新华社高级记者侯波1959年6月26日摄于韶山学校,照片下方右为蒋含宇,左为彭淑清。

  激励——“这是幸福的会见,也是巨大的鼓舞。”

  1959年6月25日,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回到故乡湖南韶山,次日清晨他专门来到韶山学校。

  “毛主席来啦!毛主席来啦!”伴随着一声声愉快的呐喊,由学生组成的人潮便涌出校门,将毛主席团团围住,孩子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提前接到任务的一男一女两名少先队员,将从学校苗圃里摘下的、还带着露水的鲜花,敬献给了笑吟吟的毛主席。毛主席问他们几岁了、读几年级,二人齐声回答“14岁”“读初二了”。毛主席叮嘱道:“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

  毛主席进入校园后在初中部台阶处,男孩摘下自己的红领巾,将其系在了毛主席的胸前。毛主席欣慰地笑了起来,他将男孩和女孩一左一右拥住,高兴地问:“你这红领巾还要不?”

  男孩爽快地说:“送给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开怀大笑:“你真的送给我了?那我就把它带到北京去喽!我又年轻了,现在又变成少先队员啦!”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生们都开心地笑出声来。

  在摄影师的快门闪动中,一张珍贵的照片从此流传于世。照片上,毛主席身边一左一右的两个孩子笑得格外灿烂,男孩叫蒋含宇,女孩叫彭淑清。

  二人后来一起在照片下方写下“幸福的会见 巨大的鼓舞”十个字。来自毛主席的激励,成了二人一辈子努力向前的最大动力。

  1963年,经过高考,蒋含宇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进入国际政治系深造,彭淑清则考上了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的炼油机械系。“我们实现了到毛主席身边去读大学的愿望。” 蒋含宇笑着说。在北京上大学期间,两人因为彼此早早相熟,知根知底,加上共同的志趣,最终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蒋含宇和彭淑清合影(约2000年左右摄于南昌)▲蒋含宇和彭淑清合影(约2000年左右摄于南昌

  热血——“国家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1968年,中央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提出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边疆、面向基层)的要求。从大学毕业的蒋含宇和彭淑清积极响应,奔赴离家2000多公里的辽宁。彭淑清进入辽宁锦西石油五厂,奋战炼油一线,蒋含宇则来到辽宁凌源县农村插队,后来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两个人始终心系彼此。在辽宁三年期间,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用蒋含宇的话说,花了40多元钱,没有隆重的布置,甚至没有亲友的见证,借用朋友的房子做了一间简陋的新房。“当地农民很友善,他们送了我们两大缸粘豆包,作为新婚贺礼。”蒋含宇回忆道。

  婚后不久,江汉油田大会战开始了。1971年,彭淑清积极响应,奔赴远在湖北的江汉油田16分团的荆门炼油厂,然而当时她肚中还怀着儿子。长途奔波劳累,导致儿子早产。“当时法定的产假有56天,她休息了40天就又上岗了。” 蒋含宇说。

  由于夫妻异地,组织建议彭淑清休养,或者调回凌源县。彭淑清不同意,说“我是来参加会战的,不是来享受特殊优待的呀!”

  随着江汉油田大会战的火热开展,为了实现早出油、早产油的目标,当时油田从全国各地调来人员参战。职工多了孩子们上学成了大问题。会战指挥部决定就近创办中小学,为职工解决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擅长搞宣传教育的蒋含宇在这一年被调来会战一线,一家人这才得以团聚。

  会战期间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我们住在芦棚里,那是非常容易着火的,所以我们都有个习惯,就是把当时发放的粮票和布票都存放在罐子里。”蒋含宇说。

  在江汉油田奋战了8年多(彭淑清9年),直到1980年,二人一起作为技术骨干援助江西老区,来到了江西九江炼油厂,这时蒋含宇和彭淑清一家四口都来到了九江,一待就是20余年。2000年,蒋含宇奉命调往南昌的江西石油总公司,夫妻两人又分隔两地,直到两人退休,才在南昌团聚。

  从辽宁到湖北,再到江西九江、南昌,辗转数千公里的人生足迹,蒋含宇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国家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蒋含宇获得“光荣在党50年”荣誉纪念章▲蒋含宇获得“光荣在党50年”荣誉纪念章

  奋斗——“党员就是要走在前、争第一”

  见到蒋含宇之前,豆芽巷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不久南昌市委有关领导为蒋老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荣誉纪念章。

  “我是1973年7月23日入党的,7月23日这一天正好也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子,这是不是一种神奇的缘分?”回忆起入党经历,蒋含宇笑着说。

  那时的蒋含宇正在江汉油田忙于创办中小学,20多岁的他负责普教的日常管理,组织引进教师,负责给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有时还会骑着单车去到处采买教材。这份积极和主动,让蒋含宇获得了组织的认可,他获得申请入党的机会,这让他备受鼓舞。仅仅用两三年时间,蒋含宇所在的16分团就创办了4所小学、2所中学,解决了两千多名油田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后来炼油厂还创办了一所党校、一所技校。

  在九江石化期间,蒋含宇继续发挥着自己在宣传教育方面的能力优势。当时九江炼油厂很多青年员工没有得到完整的教育经历,文化水平不高,蒋含宇给这些青年员工进行“双补”(补政治课、文化课)培训。他担任总厂党委宣传部长后,还在厂里壮大了电视台,办起了记者站,创办了报纸、杂志,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通讯员,有的甚至去到了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成为了新闻媒体骨干。

  “我们当时还拍摄了一部电视剧,叫《别让岁月改变你》,讲的就是我们九江石化工人的奋斗故事,非常感人。”回忆起往事,蒋含宇深情地说。

  不管是从事宣传教育,还是后来从事组织部门工作,蒋含宇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着眼国家的未来,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在九江石化和江西石油总公司期间,他为了解年轻干部,前前后后与他们进行了一千多场次谈心谈话。

  “我始终觉得,做党员,做先锋,就是要先锋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要不断学习,不断保持先进。”蒋含宇认真地说。

  2005年退休后,蒋含宇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二是红色收藏和展览,通过红色文化,熏陶教育好下一代。如今79岁高龄的他,看起来依旧神采奕奕。他说:“心系青少年,就是心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作为一个老党员更是责无旁贷”。他还表示,做红色收藏,一是兴趣使然,二是通过这件事,更好地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从退休到现在,他们夫妇已在全国各地办了20多次红色藏品展览,前后给各地的展馆、博物馆、学校等捐赠了2000多件自己收藏的珍贵文献、文物。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在九江筹划建设的“三红珍藏馆”年内即将建成开放,将来打算把它做成一处大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基地。

▲蒋含宇在宜春市第一小学红领巾文化馆参观指导▲蒋含宇在宜春市第一小学红领巾文化馆参观指导

  柔情——“她是我背后的英雄”

  谈起彭淑清女士,蒋含宇笑着用“背后的布尔什维克”来形容这位深爱的妻子。在退休之前,除了工作之外,大部分家里的琐碎事务,彭淑清都承担下了。他们的女儿在小时候因为一次高烧用药不对导致耳聋,夫妻二人忙于工作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从那时候开始,彭淑清便带着女儿到处寻医问诊。由于女儿耳聋无法接受更多的正常教育,她还要经常在家里给女儿补课,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退休后,蒋含宇也主动分担起了家务,学会了做饭。“我们一起去买菜,回来后她负责配菜,我负责洗碗,她负责切菜,我负责炒菜,分工合作,配合默契。”蒋含宇笑着说。两人相处时偶尔会有争论,但很快就和好。在他看来,夫妻相处,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包容和尊重。“她喜欢看法治节目,我喜欢历史政治方面,我们的解决方式就是,买两个电视,一人看一个。”

▲2024年6月23日,蒋含宇和彭淑清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活动留影▲2024年6月23日,蒋含宇和彭淑清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活动留影

  今年6月,蒋含宇和彭淑清一起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受邀参加了学校首次为毕业生新人举办的祝福活动,并作为金婚校友代表为在场45对新人送上祝福。他在活动致辞时深情地说:“1959年,毛泽东主席回到家乡韶山,我们两人代表韶山儿童向他敬献了鲜花和红领巾。从此,我俩走到了一起,至今已走过了53年的风雨人生……”

  今后,他们还会继续相守,坚定地走下去,续写新的人生华章。(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朱叶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