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好油、好面、好馅儿,建立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销售台账,避免劣质食品流入消费者手中……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誉欣饼屋赢得顾客广泛赞誉。“诚信不是挂在墙上的,是咱手里一个个捏出来的。”这是获评“内蒙古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的饼屋经理刘志坚的经营之道。
冶炼、锻打、打磨、淬火、抛光……在叮铛声不断、粉尘和火花肆意飞舞的店铺里,诞生着一件件质量过硬、做工精美的手工器具。呼和浩特人耳熟能详的打铁老字号“崔铁炉”,历经200多年的风雨、6代人的传承,依然充满生气。“宁可身受苦、不可脸受罪”,是“崔铁炉”几代人秉持的“商业经”。
在内蒙古建筑业龙头企业兴泰建设集团展厅内,一座座国家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工程质量安全奖等各类行业奖杯引人注目。该集团成立近30年来,承建多项优质工程项目,与上千家劳务和材料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合作,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宁丢钱、不丢人”是董事长韩平坚守的初心。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竞争如何激烈,以诚信铸造金字招牌的经营主体始终基业长青。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地方的支撑。
当前,内蒙古正在掀起大抓诚信建设的热潮,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覆盖诚信建设工作格局,让良好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让投资兴业的沃土更加广阔。
2024年自治区党委召开的“开年第一会”就是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强调要把诚信建设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诚实守信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自2014年开始分二期建设的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目前已实现对全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信用档案建设,与自治区主要市场监管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奠定“基石”。
监管部门为信用“赋能”,经营主体将信用“变现”。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逐步建立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激励机制,积极对接全区各类融资服务平台与节点互联互通,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信用贷款超过500亿元,其中纯信用贷款超过250亿元。与内蒙古税务局共同起草发布《内蒙古自治区“纳税信用联合激励卡”暂行办法》,联合自治区20多家部门,制定40余条守信激励措施,为诚信经营主体在融资授信、项目申报、政务服务、荣誉评选等各领域提供若干联合激励措施,在税务领域首先释放守信激励的红利。与此同时,为失信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信用修复渠道,累计为超过上万个失信主体进行了信用修复,有效保障合法权益。
内蒙古个体工商户占全区经营主体七成以上,是最微观、最活跃的群体。今年以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在全区开展促进经营主体信用提升行动,围绕建立信誉信息公示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推进经营主体守信激励等16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盟市也纷纷拿出硬招、实招,全力推进诚信工程建设。
呼和浩特市不断拓展升级“信用+”应用场景,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蔚然成风;包头市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对信用等级评分优秀的企业给予免缴投标保证金政策;鄂尔多斯市在重点领域开展严重失信主体治理工作;乌海市对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诚信企业、诚实守信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提供“绿色通道”、融资服务等便利;锡林郭勒盟积极探索监管执法与服务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为产业发展赋能鼓劲……主动想、超前干,内蒙古全力构建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体制机制,大力营造“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环境。
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不断健全的诚信体系正成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广大经营主体以诚兴业、履约践诺,必将以诚信之“石”筑发展之基。(邓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