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走进“新四军第一所” 探寻红色血脉里的为民情怀

走进“新四军第一所” 探寻红色血脉里的为民情怀
2024年07月24日 15:09 央广网

  央广网南京7月24日消息(记者庄滨滨)位于苏皖交界的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竹镇派出所,是南京辖区面积最大的派出所,也是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派出所,1944年4月由津浦路东专署公安局审讯科长洪沛霖创建,被誉为“新四军第一所”。近日,江苏省政法系统“75+寻找老政法精神”主题活动第一站走进竹镇派出所,探寻红色血脉里的为民情怀,汲取政法工作前行的精神力量。

  亦军亦警 老“三不走”成警民情深写照

  在抗日战争时期,竹镇成为新四军抗日游击重点区域之一。竹镇派出所主要承担锄奸反特、侦察情报、审讯看守、治安管理等任务。派出所成立之初,民警亦军亦警,与百姓同吃同住,借用民房办公。当时,不论军事任务多么紧张,战士们出发前不将借用群众的东西归还不走,不帮群众将水缸挑满不走,不把房屋院落打扫干净不走,这“三不走”成为警民鱼水情深的写照。

新四军第一派出所旧址(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新四军第一派出所旧址(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烽火硝烟中诞生,在岁月里拔节成长。“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骑着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走到哪、吃到哪、住到哪,吃住都是在老乡家里,交半斤粮票,一出来两三天经常的事。”竹镇派出所健在的最老所长、76岁的米正才讲述了一个帮助群众找回耕牛的故事。1982年冬天,米正才和民警走访时,簸箕村一名村民称家里的耕牛被盗。米正才根据耕牛行走速度和路边的草、牛的粪便,一路寻找,最终抓到了偷牛贼,一举打掉了活跃于苏皖两省的这一盗牛团伙。

  创新传承 新“三不走”践行枫桥经验

  “竹镇派出所的传承是一代做给一代看的。”王德超是2000年之后到竹镇派出所任职所长的,他说,“现在,老百姓不需要我们去家里打水扫地了,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我们帮他们解决问题,于是就有了‘新三不走’要求:纠纷不化解不走、隐患不排除不走、群众不满意不走。”

  为落实“新三不走”要求,竹镇派出所不断探索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运用“五行调法”,解决基层矛盾化解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孙权是竹镇派出所金磁社区警务室的一名民警,工作中,他有两本“调解手册”,通过记录分析农村矛盾纠纷的特性,实践总结出“五行”调处法,即通过树立执法者威严,深入走访调查找症结,思想引导避免情绪对立,上门走访促谅解,请乡贤协助民警做工作等,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这块地是我的,谁也别想动!”今年2月,孙权所在的辖区发生一起邻里纠纷警情。孙权抵达现场后,运用“五行”调处法,先分离双方,缓解双方情绪。经了解,两家不仅是邻居关系,更是亲兄弟关系,为老人的赡养问题产生矛盾。在解决眼前的治安纠纷、避免矛盾升级后,孙权和同事经过多次上门走访,了解并发现纠纷双方的隔阂点和老人赡养问题的实际困难。最后,孙权召集“红色圆桌会”议事,邀请村干部共同研讨解决方案,进行调解。最终,通过20多天的努力,这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化解了,老人的赡养问题也解决了。

如今的竹镇派出所(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如今的竹镇派出所(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焕新启航 从警为民情怀未曾改变

  如今的竹镇派出所,已经搬入了现代化的办公场所,但是从警为民的情怀从未改变。“尽管所里目前只有16位民警,但就如两位老所长所说,我们是一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队伍,老一辈同志身上对党忠诚、热爱事业、一心为民,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直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竹镇派出所现任所长达超说。

  “在竹镇派出所新老‘三不走’精神的对比中,我更加明白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老‘三不走’体现了革命年代民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而新‘三不走’则是对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新要求新期待的积极回应。这一变化,不仅彰显了政法干警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也记录了政法工作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足迹。学习老政法精神,催人奋进、砥砺前行。”寻访组成员、江苏省法学会二级主任科员徐达思说。

派出所新四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