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沙漠披绿 让生态宜居 “沙漠愚公”的绿水青山梦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沙漠披绿 让生态宜居 “沙漠愚公”的绿水青山梦
2024年07月27日 09:45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每年在杨柴和柠条成熟结籽的季节,把羊群赶进沙地,吃这些牧草和草籽儿的同时,把草籽儿挤落,并将掉落的草籽儿踩踏到沙地里,同时将带有草籽儿的羊粪也排在沙地里,第二年春天,埋在沙地里的杨柴和柠条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如果遇上一场及时雨,那会长得更旺盛!”眼前这位将沙地种草妙招和生态循环理念讲得津津有味的汉子,是有40多年治沙经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治沙愚公”的牧民李建国。

  伴着夏日的清风,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巴嘎额尔和图嘎查李建国的家。早就听说过“治沙愚公”的大名,可是真到了这里,还是不禁被眼前这片毛乌素沙地稀有的绿色区域“惊艳”到了。

  一处整齐漂亮的房子,掩映在一片树林中。房前屋后,几十棵有40多年树龄的高大、粗壮的榆树、柳树在风中摆动着枝条;不远处的一片果树林里,海红果树、苹果树已经挂果,层层叠叠的绿叶在阳光照耀下泛起绿油油的光,让人差点忘记了这里是沙漠深处。

  似乎看出了大家的疑惑,性格有些腼腆的李建国讲起了前半生的治沙经历。

  今年55岁的李建国从十几岁开始就跟随父母从陕北来到内蒙古,两代人用40多年时间一直与这个寸草不生的“沙窝子”斗争,将自家的3000亩沙地变成绿洲。

  “刚开始没经验,当时条件也太差,除了驴车,其他交通工具都进不到沙漠深处。头一年辛辛苦苦种进去的沙柳苗子,等不到第二年就被大黄风连根吹走,一年白忙活了。”

  “可即使这样,也得种啊,能活多少算多少,每年成活一点,逐年增加几片。干了20多年后,流动沙逐渐固定住就好种了,驴车也换成了改装的四驱车‘挡不住’,一年能种百十来亩抗旱的灌木和乔木,生态环境这才有了明显改观。”

  在寸草不生的荒蛮沙漠治沙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经过20年的初期治沙,这片沙地总算有了点绿意,可离李建国心中的样子还差得远呢。于是他和家人一起,边治沙边探索,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只要能把沙固定住,那些草木不浇水大多也能成活。治沙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固沙,沙子固定住草木就能扎根,扎住根就能活下来。”这是李建国的治沙经验之谈。

  有了前20年的基础,后面的几十年,他每年在春季植树季节补栽补种,将3000亩沙地由完全金黄色变为稀疏的绿,再变成繁茂的、错落有致的绿。

  今年春季,全家人一起补种了1000多棵杨树、柳树,1000多棵松树,1万株杨柴。如今再走进李建国家的沙地,明沙已被植被覆盖住,柠条、沙柳、杨柴、沙蒿等灌木遍地丛生,榆树、旱柳等抗旱乔木茁壮生长。放眼四周,一片绿意盎然的小生态环境已经形成。

  生态环境变好了,农牧业自然就能发展好。这些年,李建国耕种了30多亩地,养了400多只羊,种的玉米作为饲料。沙地变成草场后,杨柴和柠条都是优质牧草,羊全年的饲草料也都有了着落。他家每年靠畜牧业收入20余万元,还有国家生态补贴2万多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他深信不疑。

  “生态环境好起来了,成就感就很强,相信生活在沙漠里的农牧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临别时,站在盛开得明艳艳的黄色柠条花旁边的李建国,像极了这株生命力顽强的沙生植物。他坚守在毛乌素沙地治沙筑绿,展现出的智慧和成就令人钦佩。

  如今,李建国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与“沙窝子”斗争了40多年,他的梦想就是将这片沙漠治理成绿洲,让子孙后代能安居乐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先后涌现出一批治沙模范,大家齐心协力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梦想而奋勇奔赴。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玉琢  郝雪莲 布音额尼尔乐)

  编辑:贾小燕

沙漠李建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