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东湖评论: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让“民生蛋糕”更香甜

【地评线】东湖评论: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让“民生蛋糕”更香甜
2024年07月27日 12:44 荆楚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民生事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但民生建设仍存在短板和弱项。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人享受改革的成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丰富发展积极就业政策,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力结构变化不断深化,对就业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在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部分群体社会保障仍有不足。我们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行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民生管理服务新模式。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现在“能上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上好学”却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期盼。面对当前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镇挤、乡村弱这样一些难题,我们要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办好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等。提高基础教育育人水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多样化成才,同时更好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从满足“量”的需求到实现“质”的提升。

  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医疗卫生服务也是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医疗卫生体系。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需要在改革中来解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的健康。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只要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把改革的“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就一定能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改革“含金量”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 副部长)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王舒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