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IOPP拍奥运|一条河,一场雨,一席盛宴和一千张照片

IOPP拍奥运|一条河,一场雨,一席盛宴和一千张照片
2024年07月28日 05:28 新华社

   这是现代奥运首次在开放式城市空间举行开幕式河流、建筑、桥梁构成了天然舞台体育、历史、艺术在塞纳河完美融合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42名新华社摄影记者一千余底发稿照片全方位呈现出一席“流动的盛宴”

  

  00:53

  

7月26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乒乓球选手马龙在开幕式前挥舞国旗。

   如何展示好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风貌,我设想过很多画面。

        6月底抵达巴黎后,我利用摄影点位踏勘机会,先后4次走遍了塞纳河两岸所有的摄影点位,对代表团船只河面行进线路烂熟于心,但唯独没有获得过上船踩点的机会。

       7月26日开幕当天,我提前6个小时抵达中国代表团所乘坐的船只,同船的五个代表团按照首个字母的排序依次站列,画面、角度和我设想的一样。

       40分钟的航行过程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要配合现场转播,留给我拍摄的机会并不多,利用仅有的时间,我从多角度定格下五星红旗飘扬在塞纳河上空的画面。

       巴黎的雨中,五星红旗的颜色格外鲜艳。游船徐徐前进,雨越下越大,船上“中国加油”的声音也越喊越响。

       这一晚,“中国红”闪耀塞纳河。

  新华社记者:曹灿

↑7月26日,火炬手在杜乐丽花园传递火炬。
7月26日,火炬手在杜乐丽花园传递火炬。

       7月26日下午,我到达位于杜乐丽花园与卢浮宫之间的摄影点位,等待拍摄火炬传递。

        通过预先踩点,我计划拍到一张火炬手与卡鲁塞尔凯旋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在一起的照片。

       晚上七点半,开幕式正式开始。倾盆大雨中,激昂的音乐从塞纳河上传来,我的情绪也随之点燃,脑海中快速构思着点火仪式的画面。

      两个半小时后,火炬手抵达卢浮宫前的广场。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巴黎奥运会最后几棒火炬传递由多人共同完成,越靠近主火炬,火炬手队伍越庞大。

       当火炬手们沿着亮灯的步道穿过卡鲁塞尔凯旋门,我按下快门,定格这个体育与文化交融的瞬间。

       这一刻,燃烧着的不仅是奥运圣火,还有全世界人民对奥运的热情,更有我战斗的意志。

  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7月26日,主火炬被点燃后升空。

       午夜巴黎,雨水淅沥,地铁承载着夜行的人们来来往往,凯旋门下则透射出巴黎奥运会主火炬,这是开幕式当晚,我在主会场外捕捉到的画面——没有喧腾的场景,也没有激动的观众,奥运却在这里与巴黎融合了,开放,亲切,自然。

        时间回到4小时前,我和同事吴鲁在巴黎分社高静老师的提示下,抵达拉德芳斯城市平台,这里可以远望凯旋门,但能不能看见主火炬谁也没有把握。

       4个多小时的等待后,所有悬念解开,热气球状的主火炬出现在凯旋门的门洞中。做好准备、静待花开,摄影有时确实需要一些运气。

       开幕式将巴黎的标志性建筑与历史瞬间巧妙融合,展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现代奥林匹克不仅关乎竞技与荣誉,更关乎包容与传承,我想这就是奥运会给城市带来的印迹吧。

  新华社记者:朱峥

↑7月26日,主火炬点燃后热气球升空。
↑7月26日,主火炬点燃后热气球升空。

   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的成员,新华社记者有了更多的权限,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在享受独有视角的同时,也背负着为全球新闻单位供稿的责任。

      我所在的卢浮宫一侧屋顶,是IOPP的专属点位,其特殊性不仅在于视角的独特,也在于它带来的挑战,需要依靠自己的突破能力、社交技巧和生存智慧来解决。我携带了卫星通讯设备以确保信号的畅通,登上卢浮宫的屋顶。

      由于点位的特殊性,我没有机会参与开幕式的彩排,直接投身于实战拍摄。

       当主火炬点燃,升腾于城市上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为IOPP成员的荣誉与不易,倍感珍惜。

  新华社记者:夏一方

  

↑
↑

  7月26日,观众在现场观看开幕式。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雨夜,别具特色。

       各代表团乘坐游船顺流而下,船队穿过座座桥梁,来到荣军院桥与阿尔玛桥之间的河段,现场欢乐的分贝再次提升。船上的人挥动旗帜与观众互动,人群中发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

       观众跳着的、站着的、端着酒杯的、依偎着的……这种快意人生的瞬间,就充斥在我周围。

       飞行表演的彩烟也“留恋”此时的塞纳河,环绕在建筑尖顶的上空久久不散;远处亚历山大三世桥上金色雕塑依旧可见;巴黎大皇宫顶法国国旗迎风微展。雨依旧没停,但奥运开幕带给人们的享受丝毫不减。

       好一幅巴黎“塞纳河上图”!在户外风雨中,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人类昂扬向上的力量。

       开幕式结束时,淋透的我摘掉雨披,走在路上,感受着一份“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7月26日,主火炬被点燃后升空。

       241年前,人类首次氢气球飞行在这里开启。而巴黎奥运会主火炬的点火仪式,就像一场跨越百年的致敬——火炬手点燃火焰环,热气球从杜乐丽花园缓缓升空,与卢浮宫同框,主火炬点亮整座城市。

       而拍摄到这个浪漫瞬间的前提,是近10个小时的等待。下午1点钟,我们就从主新闻中心出发,在卢浮宫广场上等待入场,等待开幕式开始,等待火炬手点燃主火炬。

      到下午六点多,一起等待的记者们均已累瘫在地,或枕着包躺下,或靠着墙坐着。而我扔矿泉水瓶时看到垃圾桶里的大纸壳子,甚至产生了捡出来垫到身子下面躺一躺的冲动。

      对电视观众来说,塞纳河畔举行的开幕式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对记者来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窥见开幕式的全貌,只能在雨中等待,直到流程进行到自己负责的部分。而一天的等待,化作这一瞬间的记录,值得吗?

      我只知道,当人们回忆起巴黎奥运会的瞬间,或许我的照片,会成为浪漫的注脚。

  新华社记者:孙非

  7月26日,克罗地亚体育代表团在开幕式上。

       在开幕式上,各体育代表团乘坐船只,行驶在塞纳河上。我在塞纳河畔的点位等待,六个法国名画中的标志性面孔从水中浮现,注视着缓行的船只。

      夜色中的塞纳河在小雨的点缀下更加温婉。当代表团的船驶过时,并不会挡住那些画作。我的点位离起点较远,船行至此,运动员们早已被淋湿,但我从镜头中观察,他们都保持着积极的状态。运动员们对着两岸观众热烈地挥舞双臂,我的镜头紧紧追随,内心也被他们感染,运动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艺术品则与我们一同成为观众。我不断按下快门,定格下运动员们与标志的法国名画的人物形象同框的瞬间。

  塞纳河上,代表团的船身随着河水轻轻飘荡,在枫丹白露画派的画像与世界的注视下驶向终点。我也期盼着我的相机可以伴随着比赛的脚步,定格更多的经典。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

  7月26日,观众在观看开幕式。

      埃菲尔铁塔、塞纳河、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穿着时尚的法国女郎。这些在构想中不断出现的元素,在开幕式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我的拍摄点位位于在塞纳河上邻近埃菲尔铁塔的一座桥上。这座桥是这次开幕式的表演场地之一,我也是唯一一个在这里进行图片拍摄的摄影记者。

       开幕式前六个小时,我便抵达桥面,雨中的等待显得格外漫长,直到临近开幕式举行,观众开始入场,塞纳河两岸才逐渐热闹起来。

       在塞纳河边的一些建筑里,不少市民透过阳台和窗户向河上观望,我边拿起相机拍摄了离自己最近的一栋建筑最顶层的窗台,那里聚集了一些法国民众,聊天、观看开幕式。在等待代表团游船穿过的间隙,我发现最顶层下面的窗台也聚集了时尚的法国女郎,她们穿着裙装,拿着手机,时而拍摄河面,时而自拍,还会聚在一起翻看拍摄的照片,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我,上下两层窗,不同的人群,呈现出不同的法式风情,仿佛看到了一部法国电影,我毫不犹豫地聚起相机按下快门。

        瞬间即永恒,当开幕式结束,我再次翻看这张照片时,我认为我拍到了心中的巴黎。

  新华社记者:李安

  

  

7月26日在开幕式现场拍摄的火炬传递仪式。

      在开幕式前我一直在纠结带什么镜头,想备齐全套以备不时之需,又怕转场困难及现场工作空间有限,反而成了累赘。我的位置是主席台正中,C位有C位的好,也有C位的烦恼,怕拍不全、拍不正、拍不到这个角度决定又唯一的瞬间,白瞎了这个好位置。纠结半天我还是带着600mm、400mm等镜头“全家福”去了现场。

      开幕式当天持续了几小时的大雨,这在巴黎并不常见。巴黎虽多雨,但雨来雨住都很知趣,雨过天晴分分钟的事。然而,法国人的开幕式用实力证明了“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巴黎的天气也戏谑得配合了这一史诗级的浪漫。同一排的记者都躲到了后排,哪怕摄影位置不如之前的居中但至少能蹭一点主席台的顶棚,不至于成落汤鸡。我为了这个C位始终在雨中静坐如雕塑,除了内脏全都湿透,紧贴快门的手被雨水泡肿,也时刻不敢放松警惕。幸运的事,雨没有白淋,至少蒙面人出其不意冒出来的瞬间我拍到了,600镜头也派上了用场。

  新华社记者:高静

  点击欣赏更多相关图片

  

“IOPP拍奥运”栏目由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摄影记者讲述一张或一组巴黎奥运会精彩图片背后的故事,一同近距离感受巴黎奥运会

塞纳河巴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